浸在赏识蜜罐中的孩子

      回想不起赏识教育风行的具体时间,只觉得教过的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下,越来越“不聪明”,也越来越“不可爱”,或许这种观点有些片面,甚至有点偏激,但这是我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真切感受。

      自从戒尺离开了教师的手,社会给老师套上各种枷锁,我们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步伐就越来越沉重。学生上课捣乱,老师用手拍拍学生的背,本意是关心告诫,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变成体罚的证据;学生犯了错,语言措辞严厉了点,一不留神,就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学生的错误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也给爱子心切的家长提供了“处理”老师的法律依据,近些年老师无端受辱的事例层出不穷,在这里无需一一赘述,作为这种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深感悲哀。

        不可否认的是,赏识确实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即便是成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可在教育中,只能赏识,不能惩戒,效果就大大不妙了。

      一句句“你能行”,换来的是一幅幅无动于衷的表情,一声声“你真棒”,看到的是一张张理所当然的不屑,没有兴奋,没有激情,倘若忍不住指出了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那事儿可大了去了,家长闹,管理部门“谈话”,还有个别学生经不住“打击”,采取自杀这种极端的回应方式,老师往往都是吃不了兜着走。

      浸在蜜罐中的孩子们,你们只愿意品尝甜的滋味,可知生活的味道除了甜还有其它?爱子心切的家长们,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糖给孩子筑起一道道屏障,可曾想过过量的糖也会变成腐蚀孩子的毒药?孩子的成长除了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你们的本意是想培养参天大树,那苦心孤诣打造出的一间温室如何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我认同古人对老师职业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道德风尚的示范者,引领者;是民族精神的发扬者,培育者,新时期的老师,还担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而这些,仅凭赏识又如何能办得到呢?

          浸在蜜罐中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接受除了甜之外的其它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浸在赏识蜜罐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