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交

牛骨熬的汤散发着奇异的魅力,诱人的香味布满了整间小店。食客们三三两两,低声讨论着各自的话题,店老板带着西北口音喊出一句“大碗牛肉面,辣子多放些,不要香菜。”后厨案板梆梆作响,为这一幕插入了最朴实的背景声。

“牛肉面讲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这讲的是牛肉面的选材,”父亲低声对我说,“上好的材料、老师傅的手,人间美味,少了哪样都不够。”父亲生长于面食的王国,又走南闯北半辈子,最不能忘怀的,却是兰州城内随处可见的大碗牛肉面。

拉面的回民师傅三十多岁,父亲说他二十年前来小城的时候,这个师傅还只是这家店的小工,一眨眼也成为了店里的顶梁柱。兰州牛肉面无非两样,熬汤和拉面。如果说汤是牛肉面的灵魂的话,拉面一定是牛肉面外在的艺术表现。大宽、二细、韭叶子……宽厚的手臂在白面中飞舞,居然能拉出花样繁多的面条,不得不让人堪叹。

店里的窗户上马马虎虎地贴着“一面之交,终身难忘”的宣传标语,我看着那几个油腻腻的字出神,父亲则叫了一份牛肉,夹到了我的碗里,又用筷子把牛肉仔细的浸泡在汤的深处。几个老回民围着炉子默默的吃着碗里的面,天很冷,窗户外面渐渐开始下雪了,后厨的声音也戛然而止。拉面师傅斜靠在厨房的门洞上,好像很劳累,又似乎很精神。雪越下越大,有两三个食客走了进来,伴随着店老板的高呼,后厨重新传出梆梆作响的声音。

父亲喝完了最后一口汤,发现我还有半碗没吃完,便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黑兰州,拍了下我的肩膀,说:“慢慢吃。”也不等回话便掀开布帘走出了小店,几丝风雪乘着这空隙钻进了店。我只能低下头快速的扒拉几口,学着父亲的样子将碗端起,牛骨熬的汤奇迹般的清澈,带着淡淡的咸味和香气,被一饮而尽。我站起来,最后瞅了一眼那个标语,也掀开布帘走了出去。

半年后,我离开了小城,离开了大西北,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面,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雪。

离家千里的我对牛肉面有一种无法理解的固执,满街都是兰州拉面,我却总觉得味道差了些什么。“这汤味道不对、这面不够劲道、辣子油不够香……”我那不灵敏的舌头在这种时候却分外灵活。友人们无奈地看着我挑三拣四,偶尔也忍不住吐槽:“我真想去一次兰州,吃一下你所说的正宗的味道。”

那句“一面之交,终身难忘。”似乎是一句咒语,让人不得不终身牢记那小店浓汤拉面的醇香味道。我越是渴望吃到最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越是吃不到,只能在无限回忆中获得对美食的渴求,一发不可收拾。

寒假,又是一个雪天。我和父亲在离兰州三五百公里外的地方,坐到了一家连锁的兰州牛肉面店里。一样的面,一样的汤,一样的牛肉,摆放整齐,被端了上来。父亲将辣椒油轻轻吹开,尝了一口,略带惋惜地说了一声:“味道不错,有那么点意思,可惜还差了一点。”我学着父亲的样子,也尝了一口。清澈见底的牛骨汤,劲道的拉面……嗯?的确是兰州的味道。我疑惑地看着父亲,忍不住问:“哪里差了呢?”

“牛肉面讲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这讲的是牛肉面的选材,”父亲低声对我说,“光有上好的材料的没用,少了老师傅的手,面的筋道程度把控不对,离正宗的牛肉面还差点。”我看着碗里的面,又仔细品味了一下父亲的话,瞬间恍然大悟。

父亲无疑是个老饕,一张舌头能尝出最细微的差别。我没有父亲灵敏的味蕾,只凭少年时的经验分辨出熟悉的味道。对于我来说,终身难忘的并不是寒风凛冽中的那碗面,而是那座小城,还有那群一起吃面的同伴。“一面之交,终身难忘。”蕴藏在面中的情感渐渐发酵,成为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调味料。

于是我回答父亲:“没有关系,在外地能吃到这么好的牛肉面,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面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