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始的。公元前403年,周烈王人给原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人颁发了诸侯任命书。
原来我对这段历史很是模糊,后来才知道,这个时候是分封制。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周朝的一把手会把疆域里的领土分封给各个亲戚,堂哥堂弟,大叔大爷等。这些人领到封地以后,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国家,管理一些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这就是诸侯国。诸侯会给周朝纳贡,名义上是属于周朝管辖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封地的土皇帝,要啥有啥。可以自己养军队,有自己的财政。所以春秋时期,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国家——诸侯国。
诸侯国的国君也会把土地继续封给自己的大哥小妹,大叔大爷,堂哥堂弟,有功的家臣等。让他们管理自己国家里的城市,由诸侯分封的就是大夫。都是诸侯国里的贵族阶层。大夫也可以往下分封,由大夫分封的这些管理者就是士。有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士是最底层的管理者。有件事虽然我不确定,但是我认为,取得封地,必须是由上级对其认可,才会合法。不然就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就会被各种揍,之后被取缔掉。还有就是,凡是分封出去的土地,将不再有实际控制权。
2.
周烈王给原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人颁发了诸侯任命书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司马光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周烈王对这件事的处理特别的失败,甚至按下了周朝衰败,诸侯纷争的按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此刻开始,规矩坏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啊,坏了规矩就是乱世,在乱世中,那就是谁拳头硬,谁说的算。坏了什么规矩呢?你想,你身为晋国的家臣,把自己的主子干翻了,然后把主子家的东西分了。这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可是周烈王不仅没有主持公道,反而承认了魏斯,赵籍,韩虔三人的合法地位,这就是再告诉其他的诸侯们:你们要是能打,也可以把我干翻了,把我家分了。所以说,周烈王糊涂,他起了一个坏头。
读到此处,我就在想,就是一个领导者到底怎么做才对。周烈王给我的启示是做为一个领导者,首先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矩,然后坚定不移的执行。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喜好,关系的亲疏坏了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只能得到一个——乱。所以要想聚集一帮人做事情,首先是要定制度,定规矩,然后坚定不移的把规矩执行下去,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对规则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进行良性循环。考察一个团队,也看这一点就足够了,看看这个团队在对公司制度的认可程度,执行程度。如果团队中每个人都对制定的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那么这个团队至少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相反,还是不要和这样的团队扯淡了。
3.
然后在说一下“三家分晋”的故事梗概。这里面同样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葬送自己家业的晋诸侯叫做智瑶。当初选定继承人的时候,智瑶的父亲智宣子有所考虑,他的两个儿子,智瑶和智宵,选定哪个合适呢?智宣子身边有一个参谋——智果。他说了很中肯的意见,说选智瑶不如选智宵。虽然大家都知道,智瑶有五大优点胜过智宵:第一,长得漂亮,有颜值;第二,射箭驾车一绝,有功夫;第三,吹拉弹唱会乐器;第四,能写会说,有文采;第五,刚毅果敢有狠劲。可是啊,有一点比不上智宵,那就是智瑶这个人太狠了,心歹毒,不够仁厚。这样的人,以后没人敢和他共事啊。言外之意,就是这孩子具有暴君的潜质。
不得不承认,智果抓住了事情的主要矛盾,可惜的是,智宣子没有听,依然喜欢智瑶,将自己的家业传给了他。好像为他的悲剧买下了伏笔。
无独有偶,晋国的大夫赵简子也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做赵伯鲁,老二叫做赵无恤(也叫赵襄子)。选谁呢?他动了一番脑筋。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日常的训诫,言辞,规矩之类的吧,刻在了一个竹简上。一式两份,一人一份。并且告诉他们,好好记住这些个东西。三年之后的某一天,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到面前,问他们竹简上的东西,考考他们。老大赵伯鲁一问三不知,竹简也不知所踪;老二赵无恤将竹简上的训诫被的滚瓜烂熟,并且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好,此时,赵简子心里有意将家业传给老二赵无恤。
若干年以后,老家伙们驾鹤西去,智瑶、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赵无恤)等这些继承人们开始掌管自己的属地,故事继续。
首先,智瑶觉得自己领地不够大,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不够大了,看来人心真的是贪婪的。然后就给自己的一个小弟韩康子说,给我块地吧,我觉得我的领地太小。
面对这种无理的要求韩康子显然不愿意,手下有一个谋士段规说:“不给不行,智瑶贪财好利,而且刚愎自用,如果不给地,肯定讨伐我们,我们就玩完了。不如先给他,人心是不会满足的,他得到土地肯定还会向别人要,到时候会有人不满的,我们在一起收拾他。”韩康子就从了。
接着,智瑶又向魏桓子要地,不给不行。魏恒子也不想给,可是他也有一个谋士任章,劝他给地,道理和段规的差不多。魏恒子也听劝,就从了。
然后,智瑶又向赵无恤要地,赵无恤不干。估计手下边的谋士不给力,也有可能是觉着自己硬。
智瑶一看小弟不听话,带着韩康自、魏恒子两位小弟打赵无恤。赵无恤显然是寡不敌众,最后退败到一个晋阳的地方。智瑶水淹晋阳,困而不打。不得不承认,赵无恤治理有方,管理水平高,真的是患难见真情。还有三十公分水淹没城墙了,老百姓家里的锅灶,土炕都被水淹没了,甚至生蝌蚪。可是晋阳人民对赵无恤还是死心塌地,绝不反叛。真是得民心的天下啊。
智瑶被干翻,主要是韩康子、魏恒子觉得自己和赵无恤犹如唇齿关系,收拾完赵无恤就该收拾我们了。于是一合计,这是不行。再加上赵无恤手下有一个嘴巴很厉害的说客,陈述完厉害,二人一合计,不行,得和赵无恤一起反叛。
赵无恤趁着夜色,派人把智瑶守护水坝的兵杀死,然后决堤倒灌智瑶军队,韩康子、魏恒子左右夹击,把智瑶杀死了,然后分了晋的地。
4.
根据“三家分晋”时间,司马光有了很多的感慨,我认为是该卷的高潮部分。下面我就把全文摘录,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博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段描述,值得领导者思考,在选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把德行放在首位,宁可选择一个笨蛋,也不选择一个小人,小人的破坏力是无敌的。
5.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各位朋友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留言,我爱你们。
——言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