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面谈技术(二)

张婷婷 洛阳  初级五期 坚持分享第732+79天 20191101 周五

        关于倾听,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词“贯注行为”,所谓贯注行为,是在个人和文化的背景下,适当的目光的接触、身体的语言、语音的特点和言语的跟随。我们具体地看一下这四个维度:

(1)目光的接触:是指在对方谈话时,是保持注视对方还是不注视对方呢?

(2)身体的语言:是身体放松地靠在椅子上,还是向来访者微微倾斜表示关注?

那有关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这两个方面呢,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有的人,他就觉得我说话的时候你要看着我,这才表明你尊重我,可是有的人会觉得我说话的时候你盯着我看,让我都没法开口说了,所以在咨询中到底怎样做呢?你得请教来访者的意见。

(3)语音的特点:你的声音是让人感到温和有力量的,还是高亢尖锐的,或者是犹犹豫豫飘忽不定的?你有没有意识到过,这样的语音特点对来访者的影响?

(4)言语的追随:通过复述或总结来访者刚刚说的内容,让来访者知道你在准确地跟着他。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完一段了,但是老师知道讲了什么,你心里有数吗?你如果能够复述出来,或者你能够总结出来,就说明你刚才是在听的,否则即使你瞪着黑板表现出全神贯注的样子,你可能已经神游千里了。

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咨询师简单地复述来访者刚才说的内容,让来访者相信,咨询师确实听到了自己在说些什么。

适当的目光接触、身体语言、语音语调,或对来访者语言的跟随,能够促进你和来访者谈话,让来访者感觉到你是在全身心地倾听他的。但是有句话叫过犹不及,同样是以上四个方面,使用不当反而会干扰我们的会谈。

那么,在和来访者会谈的时候,除了倾听,我们还要做出反应。

如果有时候你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只是保持基本的关注和倾听。也就是说,在咨询的过程中,能够容忍咨询中出现的沉默,以及能够接受自己暂时不知所措的这个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有关心理咨询面谈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应,本书中分为三类:非指导性倾听反应、指导性倾听反应、指导性行为反应。

我们先来看非指导性倾听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帮助咨询师关注来访者谈话,同时也让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反馈,了解到咨询师是不是把握了自己的谈话。如果他发现咨询师走偏了的话,也可以把咨询师拉回来,确保咨询师能够真正了解他。

比如以前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张三这个人记性不好,有一天他在外地想去看舅舅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舅舅的地址了,就给自己的妻子发了个电报,说:“你知道舅舅家的地址吗?”然后他妻子的打回的电报说:“知道。”

那张三在发这个电报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认为对方理所应当懂他意思的想法,他万万也想不到,对方只会就字面的意思来回答。如果他能考虑到对方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这个电报可能会这样发:“请发给我舅舅家的地址。”

那在我们的咨询中显然要避免各谈各的这种情况。非指导性倾听反应就是为了起到这个作用的。

非指导性倾听反应主要包括贯注行为,沉默,澄清,重塑,基于感官的重塑,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这些反应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我们以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为例给大家讲解一下:

所谓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不提供观点,只是把来访者呈现出来的情感,进行总结或复述,反馈给来访者。通过一句对来访者情绪方面的重述,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听懂了他们的情绪表达。

比如,来访者说:“我婆婆口口声声说她对我就像对她亲生女儿一样,可她根本就不是这样做的,她说一套做一套,这样让我很愤怒。”

咨询师的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可以是:“看起来你确实非常生气。”

在这里,咨询师说的话,只局限于来访者表达出的内容。只是把来访者说的这个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复述了一下。而没有包括咨询师本身的观点或评价,例如咨询师没有说“你该不该生气?”咨询师也没劝,说“哎呀,这个小事不必生气。”

在做情感反应的时候,咨询师需要注意反馈的情感、内容和强度是准确的。比如,刚才来访者说了“我非常愤怒”,如果咨询师的反馈是“啊,你有点生气。”来访者可能就会加以纠正,说“我不是有点生气,我是非常愤怒!”

为了避免这种不恰当的反馈,让来访者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咨询师可以用“看起来,你似乎……”作为反馈时的开头,这样就为自己留出了余地,也给了来访者澄清的机会。

所有的非指导性的倾听反应都和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一样,目的在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而不是加入咨询师的立场或意见。

说完了非指导性的倾听反应,我们再来看一下,指导性的倾听反应和指导性的行为反应。

指导性的反应技术把咨询师放在了一个指挥或专家的位置上,咨询师把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带入了治疗中。

那咨询师的观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带入呢?一种情况是当来访者迫切地希望得到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这时候咨询师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情况就是咨询师认为来访者需要得到指导。他的观点能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身上原来没看到的那部分,增强对自己或者所处局面的理解。有时候增强理解之后呢,问题就迎刃而解。

就像一个人困在树木篱笆造成的迷宫中出不来了,这时候,如果咨询师能从高处、从远处,看清楚怎么回事儿,然后对他说,我看到迷宫是什么样的?你现在站在迷宫的哪儿?迷宫路是怎么样的?我认为你怎样怎样就能走出来,这就是咨询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或者咨询师可以直接跟来访者说,“唉,我看到你长着翅膀,你怎么不用啊?”来访者说,“啊,我有吗?在哪呢?”在咨询师指出来后,来访者发现了这双翅膀,并且运用自己的翅膀,就能够飞出这个迷宫。

那在实际咨询中呢,情况可能是要比这个复杂,咨询师可能不能一下就看到,迷宫是怎么回事,你在迷宫哪儿。咨询师是跟来访者一点一点地共同去辨析这个迷宫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指导性的倾听反应,我们拿情感反应为例来,看看什么是指导性的倾听反应:

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不但听到了来访者的情感表达,而且承认并认可来访者明确表达的情感。比如,还是上面那个来访者,她跟咨询师说:“我的婆婆老说,她对我跟对她女儿一样,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她说一套做一套,这样让我很愤怒。”

这时候,如果咨询师说:“你婆婆说的和做的不一样,这让你感到愤怒,你这种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挺自然的。”那咨询师这时候所说的话,就是一种情感反应。就是把自己的态度表达出去了,给了来访者这样一个信息,就是你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你有权利这样感受。

我们对比一下刚才所说的非指导性的情感反应,和现在的指导性的情感反应。非指导的情感反应中,咨询师只是重述了来访者表达出的情绪,没有加入咨询师自己的观点;而指导性的反应中,咨询师则加入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情绪是自然的。咨询师只要加入自己的观点,来访者就能更加鲜明地意识到咨询师的立场,体会到咨询师的指导性。

那有关咨询师指导性的行为反应,就是咨询师认为为了来访者的个人利益,来访者应该从事什么具体的行为,比如给来访者建议,建议他戒烟、减肥,或者是,和那个跟你纠缠了好几年,但就是不肯和你结婚的那个人分手。

在使用这些指导性的技术之前,建议新手咨询师要考虑好一点,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忍不住要给对方进行指导,你给对方提供指导到底是对方的需要,还是你的需要?

给大家打个比方,两个人结伴从山上往山下走,这个路比较高比较陡,其中一个人热爱锻炼,身手灵活,然后胆子也大,经常爬高下低。而另外一个人呢,就是个宅男或宅女,常常是足不出户的。今天是兴致来了偶尔出来,动作也比较笨拙,还稍微有点恐高。

两个人来到了一个大概一米多高的台阶前,要往下跳。这时候,怎样做才能帮助那个运动能力差的人在最短时间内下来?是那个运动能力好的人踹他一脚,还是用力把他拽下来?

在咨询中,有时候咨询师就相当这个运动能力好的,来访者相当运动能力差的,有的咨询师会常常忍不住想把对方踹下来或把对方硬拽下来,他没有足够的耐心陪伴着对方,积蓄起勇气,慢慢试探着往下走。他也无法理解对方为什么会那么顾前顾后,那么徘徊犹豫。

在咨询中,很多咨询师会为了显示自己有价值,能帮上来访者,或者因为忍受不住咨询进程的缓慢,而忍不住进行各种指导,但是这样指导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今天和大家一起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来访者,你更希望咨询师多倾听,还是多指导?

为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面谈技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