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九月,前二月为七八月。对于十二月则成了十十一月了。我若一直一近二月为标题也许可以一直混到高考)
(我这篇好像成杂文了,杂的还甚不彻底,五七六八的什么都写,让自己爽了但恐怕麻烦了愿意劳时读的人,先抱歉了)
读书时间还是很少,而且手机也插入了争端,合伙一起欺负读书。
当然,书还是读了,随笔还是要写的。曾经想把这一文投到读书栏目,被拒,投散文倒是中了,先这么散着写吧。
《人间失格》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先生这句话目前是最符合我现状的。
近两个月来我们只放了一晚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校要自命为衡火中学,学习衡水模式。
由于临近的几个县教学质量太差,我们小县城显得突出,学校便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别的班一周放一晚,我们是把自己当成个人物的学校里最不像个人物还把最把自己当成人物的班级。我们高三之后没有假期。
不过,我们班级的语文老师与我关系很好,我直呼其名她也只是傲娇的白我一眼。因我成绩好,上课我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看课外书,也就是,明学课本,暗渡小说。在这里真心的感谢一下她。
我估计目前在中国最火的两本日本文学,一本是《解忧杂货店》,一本就是《人间失格》了。东野圭吾那本自不必说,虽然提不上神作,但也是佳作。最最最重要,连一些神作如《罗生门》等也比不上的是,这本书受众太广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这本通俗且好看的小说对文学对读书产生兴趣,总之不在少数,特此表达对东野圭吾先生的感谢。
《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是不多的完完全全健康向上,百分之百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书,建议人手一本。这种书在戒备森严的国家多难得啊?电影也是,我能想到的适合全班同学一起看的电影只有一部《放牛班的春天》。
再说主角《人间失格》
首先,我表明,自知无法完全读懂这本书。
其次,我表明,声称自己完全读懂了的人要么是口头乱嗨,要么是装X过度,要么无病呻吟上瘾了。
在讲我对这本书的感想前我主要想讲的是这本书的负面影响。《人间失格》让一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废物觉得自己跟伟人一个级别了,人人自比大庭叶藏,为自己的懒惰与无能找借口“我对这个世界无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现在流行的丧文化。我不知道为什么流行,因为这是一个悖论。丧属于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的感受,文化属于大众所享,丧没有称为文化的条件,你不可能脖子上挂一个箩筐里面装满丧上大街兜售,那么丧文化是哪来的?
都是无病呻吟来的。太宰治是“文豪野犬”这帮人就是野犬。给自己不努力的理由,给自己麻烦他人的理由,还心安理得,还心怀惕惕,参加这种人的丧事我会很开心,而且我一定把它当成文化。
至于我读《人间失格》,读第一二手札很有触动了。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国家尚未重视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很多人可能会狭隘的想,小屁孩有什么心事?
我们学校前两天有人自杀了。就在河边,留下了鞋。我知道之后只是心惊。之前我们也有高考前三天和父母吵架自杀的同学,从几十米高的河边高地跳下去了。我想,也许跳的第二秒就后悔了,但不会飞。但这个同学,就是在岸边跳河自杀了。这代表她完完全全一丝一毫都没有后悔的念头,就是奔着死去了。等发现她时,都快漂到俄罗斯了。
为什么要自杀,生命难道不美好?生活难道没有阳光?
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真的没有阳光。
我曾想过自杀,不止一次。有一次是因为生无可恋,有一次是因为虚度光阴,有一次事因为为人艰难。其他记不得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甚至不知道“这样”是“哪样”。
我长大了,心智健全了很多,但仍然对那时的自己心有余悸,仿佛是从体内跳出的另一个人一样。
所以看第一二手札,我差点便渗出眼泪。男主不是生活无望,他骗读者,他骗自己,他明明只是太过自卑了自己造就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不是吗?
《千只鹤》
初喜欢上日本文学,就是从川端康成的《古都》引来的,读起来身心舒畅,遐思无限。随后便是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太宰,三岛一类的。虽然综合来讲最喜欢的是夏目漱石,但川端同样同样是我十分钟情的作家,且我觉得他最能代表日本的文学。
这次是我重读千只鹤。
第一次读的时候认识还很浅显,也许许多青少年时期就读了川端的人和我感受是一样的。久闻大名,严谨阅读,一无所获。过了一段时间就送给一个喜欢的女孩子了。
这次读境界高了些,不以庄重的的态度对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闲时记点自己的看法与猜测。
写至此,突然很想以后对《雪国》和《千只鹤》单开两篇文章。于是我只通过这本书谈谈两点。
1.日本许多作家都在男主身上映射出自己的自卑。
日本的艺术家大多有病态的美感,因为各自自卑程度,自卑的原因不同。
菊治便是善良且自卑的人。川端呢?
2.川端是独一无二的。
我敢说川端的文字再没人写的出来一星半点相同的感觉。有些作家,是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死一个能再拉一车补的,比猪都多。但有些的确是独一无二。
日本人说,夏目是山脉,川端是庭院,这是不错的。川端让西方发现了日本文学,川端是我心中最后一个纯粹追求美学的人。(三岛死的比他早)
我在这次读千只鹤也有很多新的想法。第一次读就是读一篇没有生机的文字,第二次读确实好像在读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湖。自己竟然越来越渺小。
这也是越学越浅薄的来源。
借过同学很多书来看。
看完一遍之后一般赶快归还了,“不敢稍逾约”,不过并没有很多人愿意主动把书借给我。 这是很理解的,初中时我把《活着》这本书买了四次,这最终意味着我以外的四个人拥有了这本书。
东野圭吾兴起的时候,班级无论是否爱读书的都人手一本了,我一本没有却是看东野书最多的人,现在想一想那段时间我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的状态还想笑。不过开始我读狄更斯大仲马的时候,他们在读东野,然后我们一起读东野,直到我读马尔克斯了,他们还在读东野,这就是令人奇怪的事。
后来读王小波《黄金时代》,同学们拿过翻了两页“好黄!”,大肆说我开始不正经了,简其称为“黄时代”。这我可以理解的,因为终究有人不理解。他们会分不清杨朔和王朔,认为马奎斯没有马尔克斯伟大,不知道刘震云和刘亮程,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自称读书多的人,主动来找我炫耀,一张口“《白夜行》里那个谁谁谁跟那个谁谁谁 XXOO”,我真怀疑这个人把什么书都当黄书看,在必修一生物教材上看到蛋白质那章节也许还会勃起。不过再一想,生活中有些人必定承担特定部分人的笑料,总不能用笑话气到自己吧,又不是孔乙己,不用怒其不争。
可是谁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呢?对于我,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惶恐的过程,惶恐自己令人脸发烫而羞愧的过往,那段自我卖弄的时光,不断质疑是否自己还做过记忆以外的蠢事。只怕正做这些事的人没有机会意识到这些,总觉得我悔过而难受,别人不悔过而舒坦,是一件值得憎恨的事。我为我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想法反思。
最近就在购买且重读那些借来读的书,确实会有与老友会面的感觉。这是一件美好的事,足以让无聊的生活中多很多快乐。
其实读的书越多,真的会认为自己读的书越少。我读的很少,但也开始有种自己渺小的感觉了,也不是有意义无意的轻视自己,只是因为我自己本身懒惰而有无能为力的感觉。
越学越浅薄,是个令人讨厌的事,不过令人讨厌的事一般都是真实的,目前就只能一笑置之了,哈哈。。
这是我的第二篇文章,多有鄙薄之处,恳请见谅。
(最近开始尝试写小说,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