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到暑假就有一些标志性的事情发生,如《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等电视剧又上映了。而这两年标志性事件发生在朋友圈,进入暑假的标志除了一波又一波的旅游照之外,还有一批文章重出江湖,比如《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等。
翻开这些文章,都会被上面的账单吓到,旅游、托班、游泳班、奥数班、英语班、写作班、钢琴课等等,总之加起来费用肯定远超月薪的,看完总让人一阵慌张,好多人估计在想:月薪三万都这样,我这没上万的还敢生孩子吗?
以前,我总跟别人开玩笑说,月薪一两万的人,偶尔加点工资,发个奖金,在房价面前都是浮云。然而看完这些文章,突然感慨,这些除了在房价面前是浮云,在教育面前也一样是浮云。
虽然大家都会说撑不起就不上了呗,什么奥数、英语,上公立学校有没有太多要求,然而等到自己孩子要上学是却巴不得把所有的培训班都报上,最好一个暑假结束孩子就能变身为无所不能的超人。而这些多少透漏着家长的焦虑,总怕别的孩子会而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总担心孩子未来的生活会因为没有学到这些知识变得一团糟。
这种焦虑不断促使我们扛着快要撑不起的培训费把孩子往培训班送,这种心情跟大多数人买房的经历很相似:原本预算150万,于是要求中介介绍150万的房子,但中介带着看了几套150-180万的房子后,自己算了算,180万也能承受,于是决定买180万的了。
区别是买房子底线抬价往往是被动的,培训班的底线是自己主动找的。
把孩子送进培训班,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心里总是默默的安慰自己,这个暑假结束,我孩子又可以在英语、游泳等这几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了。
有一次去培训班了解情况,碰到一个小朋友昏昏欲睡,就问问他是不是没睡好,结果小朋友很激动的说:
“我这个暑假基本上天天都在上课,英语课每周一、三、五、六,奥数每周一、三、四、六、日,语文课每周二、三,围棋每周一、三、四、日,游泳每周二、六。”
数了数,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课,我自己都觉得好辛苦。
结果小孩子又加了一句,每周有两三天的课是要上到晚上九点半,第二天一大早又得起来去上其他的班,所以经常上课的时候想睡觉。
我同情的说了句:“你辛苦了,比我们上班还累”,小孩说他这还不算啥,他们班有个同学比他的还要多一门。
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你父母这是跟你有多大的仇?是啊,这些家长每周朝九晚六工作五天,周六周日还累的不行想要休息,为什么一定要逼着自己的孩子做个超人,一周补习七天?
等我出们看到大厅里有很多家长在那里等孩子下课,有两三位手里拿着书在翻看,有几位在来回走,更多的是拿着手机或打游戏或耍朋友圈。看到这种场景,我其实很想问一句,如果在家也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便孩子不停地奔波在各个培训班的路上,就真的能赢在起跑线上,将来就一定会高人一等吗?
或许许多家长都是这种状态,一边逼着孩子不停地奔波在补习班的路上,一边是为自己支撑不起的培训费发愁。大家都寄希望于此来摆脱自己内心的焦虑,或许默默的认为钱花出去了就不会焦虑了。但看到一脸疲惫的孩子和空空和荷包,为啥就不能放过孩子,也饶了自己呢?
我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更多的生活技能,以后能把日子过的更好,少走自己曾经攀爬的那些坎坷。这跟我们的祖训“技多不压身”有关。
但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做一个面面俱到的能手?学校毕业以后的几十年里真的不能再学这些技能吗?
有个朋友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前几天聊起孩子的学习,她告诉我他儿子今年考进了上海市排名前五的初中,说现在学校要求都很高,语文有识字量的测试,数学有题目的测试,英语有词汇量,听力口语的测试。我很清楚能靠近这种学校的难度有多大,就问孩子是不是就在她所在的机构上的补习班,她说没有,没上过补习班,就平时在家的时候经常陪儿子联系,然后一起带着孩子一起读英文书籍,所以英语没有上补习班,也一样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听后感触很大,现在孩子家长都是80后90后,大家的学历也基本都是大学毕业,辅导小学生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为什么非要把孩子送到一个一对多的培训机构,自己在门外打游戏,也不愿用这些时间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呢?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孩子在学习方面有很强的天赋,总是需要新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家长应该对这些孩子机遇最大限度的帮助,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普通人,那为何不能在孩子成长路上提供一个稍微宽松而又积极向上的引导,让他们在自己能够快乐学习的能力之内学习,比如每次报一门、两门培训课?
毕竟我们小时候也是很轻松的成长,到现在为什么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要遭受这种折磨,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越缺什么,越想炫耀什么。”
毕竟这个社会一定是需要一个专才的,全才的结局是绝大部分人变成庸才,难道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万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