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2)

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2)_第1张图片
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2)_第2张图片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2级教授,中国文联特约评论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

内容摘要: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予世界更好的传播命名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中国电影优势在适应市场化的路途中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散漫而多样的发展也显示出聚焦性不足的问题,尤其在文化价值和标志性的发展上,中国电影的醒目特点和区分他国电影的识别性都相对薄弱,不仅影响着对外传播,也影响着自身创作发展的主体聚焦。从传播效应到凝聚主流的角度,强化“中国电影流派”这一国家电影的倡导,从创作和研究的双重兼备角度,对中国电影的抬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传播意义 命名

二、中国电影学派提出的思考

如何改变传播上的中国电影认知,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需要回顾,在中国电影被认识的重要时代的背景也许可以破解问题。我们发现,当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30、40年代的黑白影片,因为被境外电影家惊讶发现如此有特色,声称原来中国电影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早出现的现实表现,于是传扬许久,至今这一传播的定性,依然是我们判断中国电影30-40年代出色成就的标志。特色定标造就的评价高度,确立了那时电影的优势,也成为我们反观当下电影比较看到不如意的一种比照尺度。历史提醒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中国电影到底要以一种什么形象面世和立世的严肃问题,没有这一疑问,让创作散放而随波逐流,自然不可能成就面像,也难以被记住。我们还可以回想,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间,从第四代到第五代导演创造性的呈现出中国电影的新景观,随后在世界电影节的地位日渐显出需要中国电影参加竞赛的重要性,因为中国电影具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标示。我们能不能实现那时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形态标志?那时代的世界电影,和后来世界各地对于中国电影的认识,多半和张艺谋们相联系,不少似乎偏狭的西方观众,被问到知道中国电影吗?回答大同小异;张艺谋。的确站在域外世界的角度,张艺谋电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影像符号,让人们一望而知,说那是中国电影---似乎张艺谋就是中国电影,未必被国人所承认,但他的确成为一种传播符号。

严肃问题正在于此;需要有中国电影的形象,中国电影自身能不能确定自身的特色是认知传播的要害问题,因为无论是大众还是电影人,就是通过有特色的形象叠加得到印象,从而口耳相传而确认国家形象。一个好笑的事实在新华网刊出,其中提及在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中国”目录下,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刷新三观的问题。比如8月一个网友提问“中国有没有冰箱”,于是被许多中国网友花式回怼。还有问中国有没有汽车,几乎是弱智狭隘的问题,中国网友索性看回答说我们靠飞毯来去云云。国人无论好笑还是气愤都自有理由,但显然除了显示人家闭塞之外,也有我们的传播的差距。犹如该文所说“正如@Gustavo Brown在答案中所说的那样:当你(中国)强大而沉默时,别人很容易好奇、害怕和怀疑。如果他们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他们就会夸大和扭曲(中国)。我希望,会有更多中国人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向我们外国人展现中国真实的一面。”  这里提出的就是传播知晓的难题,无论是狭隘或者闭塞,都意味着你不为人知。而我们需要有当年张艺谋电影那样为人所看而认识,哪怕是不全面的却能有被惊讶的中国影像认知。

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也就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需要,但走出去却又是传播特质是不是能得到保证。我们以为国力强盛文化昌盛,也希望让世界了解,却更需要一种聚焦性的形象,否则东鳞西爪的散漫不见得就能形成中国的整体形象。为什么“一带一路”的概括深入人心而迅速传播?因为其概括性和内涵指向统一具体。“金砖五国”定位了具体的范畴国家,于是确定性一目了然,而“金砖+”的延伸则顺其自然的清晰明了,带着诱人气息。同样的道理,基于中国电影大发展的多样性,和中国电影还的确难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性,对外的标示性就需要一种定焦,我们将倡导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是建立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相对成熟趋向,而内涵与发展标示迫切需要界定的背景下,将之作为一种广泛的表征性称谓来聚焦。强化优秀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既能提炼中国电影复杂中的突出优势所在——是具有区别于他者的团聚型创作,又能够为研究的值得探究提供学理性的依据。换言之,中国电影要有一个区别于所谓的好莱坞电影、宝莱坞电影-印度电影、日本电影、伊朗电影、韩国电影等等有指向性称谓,。也许人们会说,不就是中国电影吗?问题在于,当下的中国电影的称呼固然不错,但散乱而不集中,对于一般泛泛而论的国家而言,称呼某某电影也就是一个区别的概数,但对于体量如此大而理应有显著集中特色,让世界电影人一提及中国电影就有一个自然标志而言,显然目前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不止是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存在难题,我们自己其实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是什么形态也茫茫然。一会一个潮流、类型,喧嚣一时却即刻沉沦消失,无从看清中国电影有什么标志性的因素,也无从下手标定基本样貌,你无法聚焦名称与他人电影的区别,也无从论及中国电影的色彩,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应该显示个性却无从捕捉个性和无法定位名号的现实难题。

论及“中国电影学派”名称,需要提醒不是狭隘的研究对象中的话题,不是历史上诸如法国左岸派,新浪潮等等一种潮流风格的概念指称,而是一个国家电影卓然挺立于世界又凸显出独具一格的风貌和气质,在整体上不可取代又有鲜明呼应的状貌。固然,学派具有一般的研究特性,中国电影学派似乎极为像极研究性的学派称谓,但基于让中国电影自身创作有倡导性的文化承传的核心呈现,和让世界电影恍然有别的认识中国电影的特性,以及在研究上可以抓住优秀的中国电影主体来呈现得失,这三者的需要就是倡导“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凸显整体上的中国电影主流中优秀创作彼此之间具有的中国化优势,加强定位和传播的认知性。实际上,这一期望标定符号来概括主体存在的努力已经在尝试,也都有不满于中国电影的形象日渐模糊,试图强化中国电影要有一种符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北京电影学院提出的新学院派创作,到其他一些符号称谓,都体现出普泛性认识:该到了代表中国电影新阶段需要一个标志性的讨论符号的期求。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概称,千万不要用一种狭义的观点来解释它。一般而言,流派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地域性的,或者是一个阶段性的一个标志性东西,学派则既有侠义的也有广义的辐射,狭义流派与他本身的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一种创作方法相关,从历史上来说,无论是左岸派还是其他电影流派,都意味着流派是狭义的概念。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中国电影学派则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要义是所面向的是世界形象和标示的特定性,要树立起中国电影自身的特点,划然有别于他国之外,可以透视出中国电影主导性优秀创作所具有大的形态、风格、精神追求、价值观走向、艺术常见的表现方法等等所标识的浑融特色,也包括国家电影内容喜好与情感表现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理解说明它并非一种界定狭义的流派性质的概念,而是更为扩大的国家文化形态的指向。因此,中国电影学派就是中国电影具备有主要的文化承传、主要的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所赋予的一些特色,也有中国电影人和中国人内涵所赋予的一些从道德表述方式、表现对象习惯等等固有的特征。尤其是从审美的角度,它骨子里头对人和人之间的认知艺术表现、情感显示和艺术表现的行为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手法,都具有中国的集中特色。

所以,我们该到了一个能标识性的对中国电影认知的宏观称谓对象的时刻,这就是中国电影学派在世界上诸多国度电影中具有概括性的符号。中国电影学派既不是中国电影流派也不是简单的全部的中国电影,而是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核心性的表现方式,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所凝聚出来,对现实、对情感、对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社会的表现等等综合性的整体形象。当我们倡导中国电影学派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国电影需要有一个在风格形象和内容创作归总性带领多样化创作的新阶段到来。

注释:

新华网,2017年9月2日:美网友问中国有车吗遭调侃:我们靠内力和飞毯

你可能感兴趣的:(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