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齐凤艳

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齐凤艳

《查令十字街84号》

(美)汉芙(Hanff, H.)著;陈建铭译

译林出版社,2016.4(2018.1重印)

一、一个有故事的书店

查令十字街84号在英国伦敦。

自从我读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就对它有了无限深情和向往。从书中我知道1930年代到1970年代,这里有一家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那时候,以查令十字街车站为端点向北延伸的查令十字街的沿途布满出版社、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是其中的一家。这家书店主营古旧书籍,而且对狄更斯相关书籍的收集非常丰富,没有第二家书店能与之媲美。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的情景,我在某一天有幸造访它,一走进店内,喧嚣全部被关在门外,阳光从窗子挥泻而入。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或者,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子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旧放着光芒。

就是这间书店,于1949年秋天在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刊登了一则专营绝版书的业务广告。于是,故事开始了。

二、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一天的晚上,女作家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1997年4月9日),“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打开了《星期六文学评论》,浏览到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广告。“古董书商”、“查令十字街84号”,这些字眼让她眼前一亮:她热爱文学,而英国文学和出版业的历史比美国的要长得多,查令十字街又是欧洲有名的书店街,一定有她在美国求之不得的旧版书吧。因此这一年10月5日,海莲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了一份书单,包括赫兹里特的散文、斯蒂文森的作品、拉丁文版《圣经》等她“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

于是她与店员弗兰克•德尔之间长达二十年的跨洋通讯开始了,于是有了这本书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信集。海莲在一封信中曾说:“我就是没法儿喜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操演着不曾发生过的事儿”。这本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是海莲与弗兰克(及其他店员)的真实演绎。

弗兰克为海莲找书,向她推荐书。在第一封回信中,弗兰克开门见山地写到:“弊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困扰”。此后,书店有的,他为她精心挑选品相好的,没有的,他会推荐类似书籍,或者许诺多方寻找,他还根据海莲的喜好推荐其他书籍。有的书他花了三四年才找到,比如《项狄传》和《坎特伯雷故事集》。汉芙不催促,也不另寻卖家,她耐心等待。因为她知道,弗兰克一定会为他找到。这是两个爱书之人之间的默契,而不仅仅是买卖双方的信任。等待也是关系的延续,总有一天会收到来自远方的惊喜。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籍和信给海莲孤独的创作带来了安慰,给她落寂的心灵带来期许。他们互相尊重,珍惜远方的知己。

她赠送他和其他店员食物。战后的英国,物资比较匮乏,实行配给制,而美国则在二战中发了一笔横财。当海莲知道店员们每周只有两盎司肉、一个月只有一只鸡后, 立刻为书店的人们送去火腿和干燥蛋、糖果巧克力等食物, 善良的本性让她跨越万里获得了友谊,也让煎熬中的店员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弗兰克尽心为海莲寻找她需要的书,这既是一名英国绅士对于知己的一种回报,也是对于书的尊敬和执着。

海莲和弗兰克谈论书。海莲讲述她读旧书,读到前任或前几任书主人的批注,就是和他们的一种交流,是一种知识的传承。她在信中写到:“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海莲还会和弗兰克谈一本书翻译的好坏,告诉他,收到一本心满意足的书的时候,她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她,她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在此书的最后一封信里(这封信是海莲写给她正前往伦敦的朋友的,此时她已经知道弗兰克的离世),海莲说,如果我去英国就是要去追寻英国文学,而今它就在我的书房。

也是在这最后一封信里,海莲写到: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为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三、一场美好的情谊

在这二十年的通信中,我看到了一种伟大、超俗、朴素、真挚的情感。首先,从书信的称呼中,我们看到,从海莲到弗兰克,再到其他店员,他们的感情日益增益,关系日益熟稔,彼此的关怀日益深切。

当海莲告诉查令十字街84号的朋友,她要做一次伦敦之旅时,弗兰克在内的所有店员都高兴不已,为她安排住处,争着给她做导游,为她准备朗诵。当海莲因为经济拮据不能来时,店员塞西莉写信说:“何不省些买书钱,来伦敦。”此外,塞西莉还写信教海莲做点心,与她谈论她写的剧本。全体店员送海莲一本书,和英国老妪的手工刺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情感。独居的海莲是孤独的,某个午后,当她穿着破旧的睡衣,躲在床上抚摸弗兰克寄来的、他曾经抚摸过的书籍,是不是也能够感受到这书籍还带着弗兰克的体温。海莲在一封信中,写到:“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在通往乡间别墅的公路上,风尘仆仆的弗兰克,想着为海莲搜到她钟情的图书,而在兴致勃勃地奔走着,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通过书信,他们彼此已融入到对方的生命里,走进彼此的灵魂深处。一封封书信,都是对方生活的真情告白。20 年就这样静静地过去了,那是近万个日子的积淀,也是近万个日子的向往与思念。一个在信中问:“你还在吗?”一个在信中回答:“很高兴又有了您的消息。”而弗兰克在最后一封信里,写到:“我们依然在,手脚也还勉强灵光,想念你。”如果你看过同名电影,你一定会为电影里刻画的一个镜头而感动不已:那就是当弗兰克获悉海莲不能来伦敦时那内敛的失落与渴望。

然而,真情也无需告白。在这些信件中,一切都是那么含蓄,温情脉脉。

四、一次精神之旅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我经历了一次精神之旅。 这些书信是主人公们自己亲自写出来的, 而不是由哪个作家杜撰出来的, 所以信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简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淳朴的馈赠,而一切因为是围绕着书籍而展开,所以一切又那么直击心灵,高雅而富有诗意。

作为一位爱读书的高校图书馆员,我感到和这本书相见恨晚。书中,关于书的许多,都是值得我本人深刻体会和向读者推荐的。

首先是那爱书的精神。从某个角度讲,可以将海莲和以弗兰克为代表的店员比作读者和图书馆员。他们因书结缘,爱书是纽带。海莲是嗜书如命的,她连包书的旧书页都细细阅读。而且,在一封信中,海莲写到一位朋友拿走她的书,始终没有归还,她说:“我实在百思不解,再怎么循规蹈矩的人一霸占起书来,都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气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痴迷,而大到当今社会,小到图书馆,这种热爱和痴迷是不是在消减呢?

另外难以忘怀的还有信中所体现的人和人之间质朴、真诚的情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时代,读着那一封封信,仿佛沐浴在一缕缕轻风中,耳目清新,心神安逸,洗尽铅华,观照内心的真实,领略书籍带给我的无限温馨。

最后,我想用海莲在信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读《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的感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它是爱书人的圣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齐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