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异同

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在17世纪随着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走向鼎盛。“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形状不规则的、变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巴洛克的产生與罗马天主教会发动的反宗教改革运动有密切联系。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欧洲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基了新教的基础,并为后来罗马政教体系的崩塌埋下了伏笔。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社会混乱动荡,宗教之争如火如荼。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罗马国教的天主教会为了吸引异教徒重回天主教的怀抱不惜重金大肆整修教堂和祭坛,企图通过大量造型独特新颖的教堂,以及实施罗马城再造工程,传递强烈的宗教情感,鼓舞教民的信心,增强天主教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极具韵律感和运动感,空间层叠交重,装饰华丽绚烂的巴洛克风格成为天主教的不二之选。巴洛克风格豪华高贵的气韵透露着自由奔放的气息,再加上其中跃动的宗教的神秘与热情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艺术中所包含的典雅肃穆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夸张浪漫的巴洛克风格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颠覆当时人们的审美风格,迅速在思想空泛杂糅的文艺复兴晚期扎根并在欧洲各国的各个艺术领域传播开来。

巴洛克艺术家们浪漫不羁的心理在绘画作品上表现为色调明快,生动活泼,典型画家有英国的凡戴克、比利时的鲁本斯以及荷兰的伦勃朗等人。在建筑上巴洛克更是将其宏大华丽、赋予雕饰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众多穹顶和攒尖、目不暇接的绘画、精妙绝伦的雕塑,处处体现着教会的奢华、国王的权威、享乐主义大行其道,拉斐特城堡和罗马耶稣会教堂是其典型代表。

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人们堕落瓦解而产生的艺术的古典主义倾向于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高度发展的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作为17世纪的重要文艺思潮,古典主义的繁荣同彼时的社会政治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7世纪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先后衰落,法国和英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开始引领着欧洲的其他国家。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这位在法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掌权后宣称“君权神授”“朕即国家”,集国家权力于一身,造就了王权空前强大的“太阳王”时代。出于政治需要,王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并力图将正统思想定于一尊。法国王室为此建立了法兰西学院、制定了书报检查制度、年金制度以及各种文化奖惩机制。而笛卡尔等人的唯理主义哲学则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再加上当时王权集中,社会稳定,大批庄园主聚集到巴黎居住且频繁的参加宫廷的沙龙为古典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由于古典主义的繁荣和政治和王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很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护王权,颂扬专制君主,维护等级秩序是其基本立场,当然古典主义作家也并不只会一昧的歌功颂德,他们对于天主教会的伪善以及君主的昏庸也会给予一定的批判和讽刺。另外古典主义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此对于遵从规范的文学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在戏剧上最为明显,古典主义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和别具一格,但它有着明确的规则纪律要作家遵守,要求悲剧恪守“三一律”是其典型。基于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尊崇理性,在文学作品中要节制情感,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情动人,他们认为的理性是一种对情感和欲望的自我克制能力,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于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导致的过度追求个性解放而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局面的一种反驳。

总的来说巴洛克是放肆随意,纸醉金迷的带着中国盛唐的气息,而古典主义是矜持庄重、理性克欲的颇有大宋王朝的气质。

但是不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巴洛克风格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服务于特定的历史人们而产生一种艺术风格,他们同样璀璨同样出色同样承载着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对生活的渴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