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怎么才能产生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以后,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很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说呼吸要深而放松,吸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共鸣腔体就随之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歌唱共鸣的通道像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振动,例如小号,如果只吹嘴子,声音又小又难听。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

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适当地运用共鸣才能使歌声在舞台上穿过台前三管编制的乐队,直接到达听众的耳朵里,因此共鸣在歌唱中非常非常重要。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振动的感觉,因此人们称之为头腔共鸣。唱歌的主要声道是喉咽部以上、以下,这条声道畅通了,声音是明亮的,集中的,有了共鸣,靠前也就有了。只要你把呼吸与共鸣的关系摆对,打开腔体(如打呵欠刚开始的状态)与深呼吸是同时发生的。有了舒服的深呼吸,共鸣腔体就打开了,后边这条路也就打开了。所谓后边这条路是指喉咽腔、鼻咽腔,即张开口看到后咽壁,顺着后咽壁往上、往下的腔体,是唱歌很重要的共鸣腔体。因腔体长在后边,所以叫“后边这条路”。歌声通过后边这条通道,把贴着后咽壁唱出的歌声反射到前面,形成靠前,而不是往眉心处唱,眉心是反射出共鸣的一部分,绝不是手段。而且歌唱出来的声音、共鸣不只是眉心这一点,而是从头顶到前额都有共鸣。

打开腔体的第一步是喉位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有很舒服的深呼吸,跟着喉器就会下来的,下来的程度比日常生活中下来得低,低到什么程度是很重要的,不是越低越好,要保持着吸气时下来的程度,低到既能得到丰富的共鸣,又保持非常好的音色,并且声音运用自如。有人不能保持吸气时喉器下来的位置,就用力压,千万不要往下压,压喉头的声音是僵的,是不正确的,如果歌唱时有压喉头的力量,那就是歌唱中不该用的力量。没有共鸣或共鸣少的声音是挤出来的,这样发声的呼吸不会是深的。如果你有很舒服的深呼吸,你的喉器会跟着下来。这样喉器的腔就大了,嗓子的腔体扩大了,共鸣也大了。歌唱的共鸣一部分就产生于这里。喉器下来有两个好处,一是乐器本身有空间振起更多的共鸣,基音扩大了。二是下到适当的位置,声门的运动就更自如了。因为喉器高时嗓子活动受限制,压得太低也受限制。最好是喉器保持着吸气时下来得很舒服的程度,与深呼吸结合,这时嗓子非常舒服,非常自如,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样真假声也混合了。没有外部肌肉的阻力,想怎么用就容易多了。

唱歌时怎么才能产生共鸣?_第1张图片

有人说打开喉咙,我们说打开腔体,如果说打开喉咙,就会理解成只打开喉的局部,连嗓子眼也打开了,打开嗓子眼出来的声音是空的、漏气的,所以嗓子眼不能单打开。如果腔体真是打开的,呼吸也就深了,对了。深呼吸和打开腔体是一个动作(如打呵欠),所以说这二者是吻合的。关于共鸣腔体的用法,各种唱法共鸣腔体用的不一样,根据唱法的需要,有的唱法各部位共鸣腔体全都用;有的唱法只用某个局部;有的用这部分;有的用那部分;不同剧种不同声区用的共鸣腔体也不一样,区别唱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别所用腔体的部位和腔体的用法。美声唱法是根据音的高低偏重于某一部分共鸣多些,但所有的共鸣腔体全都要用,这样用共鸣发出来的声音色彩与生活中用声音是有距离的。如:我们平时说话,有人用共鸣多些,有人的声音是干的就没有多少共鸣。美声唱法用上这么些共鸣,这些共鸣在生活中是没有的,有人说话如能用上一些共鸣,他说话的声音就好听就接近唱歌,有人平时不会用共鸣,一旦能用上共鸣,声音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所以要特别注意,唱歌的声音不能完全用像生活中说话的声音一样,虽然唱歌与说话都是来源于嗓音,但唱歌比说话的声音要美而且音量大。歌唱训练要把嗓子这个说话的器官制造成歌唱的乐器,才能适应歌唱的需要。

人的嗓子就是歌唱的乐器,每个人的嗓音乐器的构造、形状、发声的方法各有不同,所发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也不一样。唱法不同不仅由于嗓子的用法不同,而且共鸣的用法也不同。例如:京剧里的老生和黑头虽然都是男声,他们的音域活动范围差不多,老生有几个音可能高点儿,但听起来他们的音色截然不同,主要是共鸣部位用得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老生唱法更接近语言状态,老生行当的审美就是尽量接近生活语言状态。但他唱到一七辙时也不按生活用声音的办法,按生活语言的办法嗓子眼就挤住了,他唱一七辙时为了保住声音的统一,也容易发音,声音就往后倒了,并不是每一种辙口都是接近生活语言的规律。

黑头则用脑后共鸣,正因为用的共鸣腔体不同,发出的声音的真假比例也不同。发声和共鸣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就有产生各种组合的可能性。世界上各种唱法不外乎这两种因素使用的不同比例,产生的不同组合。大家都听说过“靠前、明亮”“位置高”“面罩”等等,这些都是好的共鸣。好的共鸣使声音在有关的部位,尤其是颜面部有感觉,有人感觉脑盖后边都响了……。同样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听了以后常有不同的感觉,我不说具体在哪儿有什么感觉,有时有错觉,最主要是唱出来的音响效果如何。对音响的把握,最好有老师的帮助,因为你唱出来的音响自己听着是这样,别人听着也许是那样,有时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效果并不一致。

所以,在初学阶段最好有正确的老师,请老师用一双客观的耳朵帮助你。演唱的共鸣与平时说话的共鸣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它们的区别来源于呼吸状态的差异。若按平时说话的呼吸状态来发声,发出的音响与说话相似。若按照演唱所需的呼吸来吸气,用气,在唱之前,呼吸有准备,共鸣腔体也有准备,保持住吸气状态,腔体随之而打开了,不需要用比呼吸更大、更多的力量去打开腔体。也就是说在吸气的同时打开腔体,吸气与腔体的准备是一回事,不需要另有动作去打开腔体。吸气、喉结下来,小舌头、软口盖上去,这些是一个动作。就用这个状态来歌唱,你所需要的共鸣也就有了。

更多实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发声方法,欢迎访问"学唱歌入门教程网(http://wyxcg.cn)"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歌时怎么才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