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异乡人

台上那人,穿过那钉满楔子的地面,有时跳有时闪有时追,亦笑亦哭亦昼亦夜。
——丰玮《B.A.D》

冯唐的《万物生长》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秋水(也就是自恋狂冯唐自己)拿着一本小黄书去图书馆占座,结果再过去时候,小黄书不见了,一个师妹平静地坐在那上自习。

那是师妹就是《B.A.D》的作者丰玮,医学博士,药企高管,诗性的小说写作者。

唐诺给这本书写的导读里谈到:“书写者慷慨写他生命中如此非比寻常,一生不会再有几次的珍罕经历,我们能读到的却只是字词强烈的虚张声势作品,我们甚至不以为书写者于此知道的比我们多,阅读连“长知识”的成分都没有。”

这段话送给冯唐最合适不过。

古早时期老派写作者,活四五十年才敢抖抖索索捧出一本小说,毕生心血而成,哪像冯唐把少年青年一点风光经历拉拉杂杂写了五六本,每一本都像《万物生长》的同人文。好在同为协和毕业生的他师妹丰玮收敛克制得多,一边在跨国公司兢兢业业地卖药,一边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写成文字,统共两本《九月里的三十年》和《B.A.D》,皆是散发着诗性光芒的诚意之作。

《九月里的三十年》手法略生疏,到了《B.A.D》,她已经是一枚成熟的小说写作者。

书名B.A.D,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USY,ANXIOUS,DEPRESSIVE . 忙碌,焦虑,抑郁,如今世界通行的职场恐怖病,书中同样在跨国药企任职的女主角明弓,负责销售治这种病的药品。

不同于时下纷杂的要么励志要么鸡汤要么厚黑求上位的职场小说,丰玮这本书,以职场为依托,更多是一种分裂的,疏离的,内省式的观察。

很多很多人都跟女主角明弓一样,起初与公司格格不入,听到沟通,效率,愿景就想吐,发E-MAIL战战兢兢,花大量时间斟酌to 谁又cc谁,每打一个电话之前都要大口吸气平静心跳,开会培训时候用铅笔在自己身上戳一个又一个的红点,觉得台上讲话的都是傻逼。

之后呢,之后逐渐穿上二十斤铅衣的沉重外壳,假装自己成熟稳重老练,PPT在手天下我有,手拿话筒给Team培训一整个下午还神完气足。只有下班回到家,躲进书房里,如同魔法消失,变回那个害怕打电话写邮件,听见沟通就想吐,疏离冷淡的自己,漂浮在高空默默注视充满B.A.D恐怖病的世间。偶尔遇到如丰玮一样肯花点精力描述这点冷淡与疏离的,就成了小说。

书中三番五次引入传教士利玛窦,同样格格不入的异乡人,进入万花筒一样的东方世界,怎样趋于理解又终究不能被他们同化,最后连记忆也关上大门,尘归尘土归土。 从头至尾主角明弓都分裂成两个人,一个白天的明弓,一个黑夜的明弓。她从头至尾都是黑夜里冷淡疏离的那个人,但是白天戴上面具,把生活做成一场实验,实验对象就是自己,也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书中那个职场,贩卖药品的公司,每个人都逃不过BAD综合征的折磨,从大老板开始皆在偷偷吞服药片,方能保证自己的外壳不要碎裂,不是不悲哀的。

明弓一边和这些外壳保持一致,一边分裂出一小片灵魂漂浮在半空冷静观察,只待深夜一字一句记录下这些病状。

明弓的同事,大软和大疯,还有她身边的男人,万仞和安箭,都是不同层面上的异乡人,不时探讨一下自己和这世界的关系,有时和谐,有时就破裂了。

小说语言是经过精细打磨的诗化,是清晨六点对着白墙敲击出的优美和冷静。但是由于跨国公司背景,作者不停使用被人大为诟病的夹中夹英对话,相当具有搞笑和反讽效果,把全书基调挑染出几抹亮色。

比如上司茅小姐说明弓:"咋整的,别老那么negative!"
还有"for 你们的 reference ", 简直笑死人。

全书贯穿始终的并不是“职场生存指南”,也不是“B.A.D综合征治疗方法”,到最后并没有人能够完胜BAD大笑拂衣去,所有人都还只是躺下来接受生活。然而小说里那一点点的异世感,却让蝇营狗苟的人生感到一丝心安。

在这忙碌世上,总有个隐蔽角落可以藏起来舔毛。

大概,就是这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Dr. 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