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与富人故事新论

今天又看到一位作者提到那个经典故事,不知道哪位天才编出的关于穷人和富人挖煤的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而穷人之所以永远是穷人,不是个人不努力,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思维的不同。

为了避免我在这里自说自话,我简单复述一下故事的梗概。

一个穷人向上帝抱怨,为什么他总是吃糠咽菜,富人可以大鱼大肉;为什么他衣不遮体,而富人绫罗绸缎;为什么他出门总是两脚走遍天下,而富人坐轿嫌颠马车嫌慢汽车不满足飞机嫌不自由。

当上帝征求穷人意见,怎么他就满意啦,他要求给他和富人同样的物质条件,如果他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他就彻底甘心彻底让上帝安心。

于是上帝分别给他们一座媒山,一个月为限。

于是由于前期的劳作,穷人每天可以轻松挖一车煤并卖掉,换来的钱用于一家人的吃喝玩乐,用于享受生活;富人费尽劲力气才挖满一车煤并卖掉,消费很少一点用于基本生活保障,其他存起来用于雇佣别的穷人,逐渐雇佣的穷人越来越多,他自己不需要亲自劳作,只做好一个监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于是穷人彻底服气彻底安心,从此不再抱怨生活抱怨上帝。

故事听起来非常有道理,穷人富人面对相同的环境,拥有相同的资源,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到的结果却天壤之别。

但如果认真分析故事的逻辑,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东西。

穷人每天卖掉一车煤,所有钱都给家人买吃的喝的;富人的家人呢,他的家人不需要吃穿用度吗?故事里说富人只花费很少的一部分,关键这部分占一车煤钱的多大比例?富人能留下的钱很多,穷人的钱也很难完全花完,除非穷人还有其他爱好,但故事没有交代。

穷人买吃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曾经缺吃少喝,曾经穷困潦倒,突然富起来不适应,正如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等咱有了钱,房子买俩,汽车买俩,啥都要买双的,不为别的,就为心里爽。这是一种典型的咋富还贫的状态,的确需要去适应,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也许时间很长,也许很短,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富人要相对好很多,不是他和他的家人多么高尚,眼界不同心态不同,考虑问题出发点自然不同,但如果也让他过一段非常贫穷的生活,过一段缺衣少食已经快要饿的走不动路说不动话,第一车第二车乃至第三车煤钱的用途,也许主要用于温饱。在理智和亲情面前,有时候真的很难抉择。

富人成功的一个前提是他需要掘到第一桶金,然后才是后续的金融手段,那么怎么掘到第一桶金就很关键。如果他一天挖的煤最多只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那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这个社会已经逐渐演变成强者愈强弱者更弱,如果一个人一天的辛勤劳作只能满足温饱,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如何更进一步,也许幻想梦游的可能更大一些,最后再补一句,洗洗睡吧。

富人能够雇佣穷人,前提是卖第一车煤的钱能够满足至少几个人的温饱,还要加上用来买工具的钱。当然,实在不够,他可以把剩下的钱攒起来,直到满足基本条件,但上帝只给了一个月的时间,能否让他发挥出来是个问题,必定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富人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雇佣人,实在是没有力气没那能力,他这叫穷则思变,因为不变化就可能饿肚子,就可能每天陷入恶性循环。记得有个故事,说美国的一位酒店女服务员,每天工资50美金,住的公寓每天需要交40美金,剩下的10美金够她一天的吃饭。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去租一个普通的房子,那样每个月才600美金,她回答那要一下交一个月的,她没这么多钱。她就属于典型的恶性循环,但她感觉自己的生活还可以,没有必要改变。

穷人开始没有想过雇佣人的问题,因为他有足够的力气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而且似乎过的还不错,但是,虽然他穷但不傻,他知道自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刚开始满足口腹之欲后,大好的生活他也想持续下去,他肯定不想回到以前贫穷的老路上去,还是一句话,穷则思变。

穷人没有作老板的经验,有的只是怎么把活干好,但他每天要卖一车煤,那就完接触商业社会,市场就会教会他优胜劣汰,就会教会他怎么样挣钱更快,奸商不是他天生就奸,是出于自我保护,逐渐养成的把利益最大化的习惯想法。

其实,这个社会的进步不是依赖穷人富人,依靠的是懒人。如果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换一个懒人,也许他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好吃懒做的天性决定,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他不想也不会亲自去挖煤,那样太累,所以他会想到怎么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获得财富,所以出去雇人来挖煤就更加自然,所以他主动做个监工乃至老板更加合理。

所以,我完全同意思路决定出路。在你遇到问题时,你的思维决定了你马上扑下身子去干先顾眼前,或者先坐下来考虑怎么干再去实施;决定了你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或者任何事都想着怎么利用别人的力量。

但这个故事需要重新解读,需要添加更加丰富的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穷人与富人故事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