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愛電車 ■
叮叮!電車今年111歲,老而彌堅,絕對值得為它留下一個專題。早前,前政府規劃師向城規會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段電車,小記連同大部分港人都不屑一顧這大言不慚的言論,索性把清新空間留給「在地」香港人發表「一人一句保留電車的說話」,沒想到要說的話絡繹不絕,想必是大家與電車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一樣深,影響力更遠至海外勢力都忍不住要發聲啦!叮!下一位……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交通控制主任關偉基:
英國大人物如戴卓爾夫人、安妮公主到港,也特別選搭電車。
編輯阿一:
電車猶如一位年過九旬的老伯伯,速度雖慢,卻經驗豐富;車廂雖「瘦小」狹窄,但無形間卻拉近了幾代香港人的距離。
編輯厘米:
整個中學時代,我都是乘電車上學,除了貪其車費便宜,學生哥容易負擔,也喜歡跟朋友站在車尾,邊吹風,邊聊天,順道細賞沿路景觀,這份悠閒和那些年的回憶都是電車獨有,非其他交通工具可以取代。
作家靛:
講淘汰電車這番話的人早已被大家淘汰忘掉吧?聽說電車有計畫進化成冷氣車間,我建議是下層冷氣上層自然風。
伊甸真男 edenmandom :
20歲那年第一次認識女朋友Judy。當年一起經常坐叮叮游車河,從銅鑼灣坐到上環送她回家,在叮叮上一起吃雪糕、漢堡包、炸雞和爆米花飲可樂,非常開心。五毛錢從頭坐到尾非常便宜,坐在樓上看沿途的街景和人群,還可以吹風迎面,是非常愜意的叮叮旅程。edenmandom和Judy的初吻就在叮叮上留下印記的,記憶猶新,非常美好。
記者識識:
新界人如我好少搭叮叮,不過最近與朋友坐叮叮遊港島(兩蚊遊車河好抵玩呀),然後一起驚覺:「原來叮叮都幾快!」嘿,行路快過搭電車?你試給我看!
90後小寶:
電車不慢,只是我們習慣走馬看花;電車不老,只是香港未老先衰。
遊學首爾學生Andrea:
香港開埠百多年,電車有百多年歷史,載着一代一代港人上班上學上街。電車之於我,是最驕傲而獨特的日常交通工具,也是想要獨自思考,卻不得不前往某地時的好拍檔。聽着悠揚的叮叮聲,晃着晃着就到目的地,即使過了站也不怕,反正走一個站不過幾分鐘。遊學首爾十個月了,想念一分鐘一班的地鐵,更想念那總是從容自在,優雅溫婉,緩緩而至的電車。
今日出版編輯柏原太賀:
人類的回憶是構成一個人格的重要部分,社會的記憶往往是決定市民有多少歸屬感的重要元素。電車作為一個世紀的社會印記,是不應以膚淺的表面價值來衡量它的存在意義。
移民美國人妻Crystal:
美國三藩市電車是那裏地標之一,因為很少見,不少旅客會乘坐拍照留念,明信片也有很多電車照片。叮叮是香港特色之一,政府應多推廣叮叮的旅遊業發展。香港叮叮雖然行駛不快,但這正好給步伐急促,精神壓力大的香港人有一個「地方」放空,欣賞、細嚼車外環境和人生百態。
訪港旅客斯錡:
香港的窄版電車,我最早在港片和電視劇裏見過,後來去香港旅遊時特地坐了一趟,記得當時既興奮又感懷,甚至產生了一種穿梭時空的錯覺。與北京大部分電纜在車頂的電車不同,我在香港坐的那種電車更類似於前門大街上的鐺鐺車,腳下是有軌道的,如此更增一份懷舊的味道。短短幾站車程,對於看港片長大的我來講,簡直恍如隔世,妙不可言。
香港電車迷會會長李俊龍:
從1904年起,香港電車和我們一起成長。時至今天電車已發展到第七代,每天平均接載二十萬人次的乘客,是最環保最經濟最有效益的交通工具。我們不想看到電車服務在我們這一代終結,不想看到一個香港標記被摧毀。我們懇請大家支持電車,使電車能持續發展,提供更快、更暢順及更安全的服務,為市民、遊客創造一個更理想的香港。
遊電車河 超感官文學旅程
曾經幻想東西行綫電車迎頭相接時,一臂之隔能互換情報;哥斯拉襲港島,一踢壓斷如蜘蛛網般伸延的電纜。電車維繫人情世故,是文人的靈感專號,卧底故事或科幻片也好,浪漫激情或鬧鬼也好。走到城中,隨意跳上一架叮叮,任由它帶你來一趟慢遊的指定綫路,回到舊記憶,或活在當下,小小車廂中,有無限發生故事的可能性。
叮叮符咒 耳聽市聲
在路軌行走的電車,駛經接駁口會響起沉重的「咚咚」聲;轉彎或靠站時,車轆與鐵軌相接時,發出緩長的金屬摩擦聲,刺耳而實在。電車自遠而至,警示行人及車輛注意的叮叮聲、風按聲,時而溫柔,時而激烈。坐在上層窗邊,每逢停在路口,滴滴答答的交通燈彷彿垂在耳邊,沿車行駛捲入耳蝸的人聲、市聲,都是都市的脈動。張愛玲甚至曾說:「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着覺的」,曾旅居香港,叮叮聲也是她的一首安眠樂曲。胡燕青〈電車〉:「坐在電車上,死亡似的安靜……因此我喜歡用聽覺的盲槳 / 在時間最濕的雨天裏胡亂地划」電車旅程上,光靠聽覺,誠實又不覺意地竊聽路人的話、付錢和相繼的爭吵。
溫馨提示:叮叮話你知!
叮!叮叮!電車的標記,由1912年第二代電車起沿用至今。最先,叮叮聲是售票員和車長合作和溝通的「暗號」,把守尾閘的售票員牽動連接車頭的繩子,叮一聲:停車;叮叮兩聲:開車。直至1984年電車納入《道路交通條例》管制,電車路容許其他車輛行駛,政府擔心柔和的「叮叮聲」未能引起其他道路使用者注意,遂加入「風按」警示大眾,此聲一出嚇破膽,後來又調校聲量,只在緊急情況下才驚動。
曳搖共對 涼風輕吹
試過在電車上愈坐愈睏嗎?貼近大地的電車,不偏不倚不越軌,厚重在地,行車速度不徐不疾,緩緩前行,不像其他車輛在大街小巷橫衝直闖,風馳電掣。電車像搖籃般舒適而平穩,正如舒巷城〈在電車上〉所寫,「還是搖着它的高身大腹 / 帶着乘客們的倦容和睡意」,微微晃動的車廂,在不知不覺間裝滿多少人的童年和生活的淚與笑。羅永光〈電車樂〉:「當電車以時速四十公里全速前進時,車身左搖右晃,涼風吹起髮絲,那種快感不是過山車的刺激,而是一掃愁煩的舒暢。」乘客可以隨時調校玻璃窗高度,迎來涼爽的自然風,彷彿將煩惱都拋諸腦後。
觀兩旁眾生百態
電車車身狹長,東西行綫車輛擦身而過,左右都是寬敞景觀,沿綫風光處處,西區海闊天空、中區商廈林立、東區樸素民居,坐在電車上下層前後方各有不同感受,慢慢地移動,眾生百態,讓人看得仔細。飛飛〈飛飛坐電車去〉將「五幅迴異的圖畫」繪影繪聲展現出來:早上西環貨倉門口,工人們把一箱箱的貨物扛上貨車,交織血和淚與汗;午間中環街上車水馬龍,道上人如潮湧,人們木無表情;晚上灣仔酒吧的熱鬧狂歡;入夜銅鑼灣盡情娛樂消遣購物;跑馬地馬場的叫囂和墳場的靜默。電車穿梭北角春秧街街市則是一抹平民格調,小思〈春秧街〉寫出電車和行人在興旺菜市場的默契和互動,「龐然的電車,幾乎逐寸向前挪移,買菜的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感覺』電車駛近,就把身子一側,僅可容寸,電車自他們背後緩緩──緩緩的路過,一切如此相安無事,逐成春秧街的一種風光。」平民大眾化的電車,不離地,與城中人和諧共存,毫無違和感。
鹹魚海味撲鼻香
電車由上環轉入德輔道西、永樂街和文咸西街,一股屬於海味街百貨的專屬味道,不經不覺飄到鼻端去。由於西營盤是沿海地區,曾經是非常興旺的貿易港口,同時是鮑參翅肚的加工場,海味店鋪聚集,由是形成一條具獨特風味的「海味街」,是香港最大的海味乾貨集散地,每逢新年,大批市民都會前來選購辦年貨。街道兩旁擺滿曬乾了的鹹魚、蝦乾、魷魚等食材的大麻包,插上寫了明碼實價的牌子。未下車前,鼻子先通吃一頓。
十年人事幾番新 百年電車不變更
記得港鐵某周年紀念,廣告歌大唱「陪我長大,交織每段路」。其實電車自1904年開通,比港鐵更早和港人同根同心,五條主綫及兩條輔助綫,由海邊退居至城市中心行駛,陪伴我城轉變,亦不故步自封,持續向前發展。由開埠初期、日治時期,主權移交,始終如一地與港人互相扶持。
嚴選最愛電車三大特色
關偉基(關Sir)既是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交通控制主任,也是電車迷,他和香港電車迷會會長李俊龍(Eric)通曉電車史,二人所選的三大特色不相撞不已,還各有心水。關Sir說出其他交通工具無的設施,「一看便知道是電車的,首先必然是車頭正中間駕駛,視野廣闊,東西行路面一清二楚。另外,頭尾兩邊都可以是駕駛位,如果前路有阻,一架不行,架架不行,唯一可行是調轉頭。還有,現時新車底的裙襬位置是鐵皮圍住,但第一至五代電車保留『救生網』,阻截路面垃圾捲到車底。」Eric說電車由單層變成雙層、座椅由木製轉成鋁合金、空調電車落地都是重要標誌,他更說出一項驚為天人的秘密,「由四十年代開始,電車在香港製造,每一架電車均出自電車廠房。」試問國貨當道的今日,有幾多事物百分百香港製造?連英國也反過來買入本土製電車,認真威水!
情迷舊地段 憶記往昔情
電車駛經每一個地方都有特殊風貌,或者說人對一時一地有特殊情感。二人不約而同對駛經海旁的電車路情有獨鍾。關Sir說西環一帶是七八十年代的社會縮影,伸展到鹹魚欄、海味街一帶也別具特色,「從前電車沿着海旁行走,米、油倉聚集,非常繁忙,早上有晨運客、天光墟擺賣、船家賣水產,居民遠道而來購買。」在西環成長,拍拖經濟實惠節目離不開搭叮叮,「未填海前,西環近海旁,晚上收工和太太邊坐邊傾,望出去夜景優美,又見到有人釣魚,叮到灣仔又折返西環,一程只消一個幾毫。」八十後的Eric印象最深刻是堅尼地城一帶,「在海邊看見碼頭工人上落貨,有時海風吹入車廂,海浪拍打電車路。」往事只能回味,一幕生活又浪漫的畫面,在興建西隧後便不復再。還好,電車始終如一地由筲箕灣走到堅尼地城,風光怎變,電車仍舊。如果他日電車被取締,我們只能在前頁的散文中回味電車的美好,那就實在是太可惜。
與時並進 服務大家
單軌變雙軌,單層變雙層,電車祖輩七代,為大眾做足一百分。關Sir娓娓道來,昔日電車職員坐在二三層樓高俗稱「神枱位」,手動轉天綫路軌的歲月;時至今日全自動化,感應器和鎖定區等一大串專有名詞,讓我們知道電車並非停滯不前。然而大家一直感覺叮叮是在不趕的時候搭,用來閒時「懷舊」,Eric不認同:「電車不是讓人享受悠閒的節目,是實用的交通工具,這才是它的生存條件。如果只做遊客生意,收費不必如此便宜,也毋須改變。」他希望喚醒市民思考電車的角色,是閒來無事坐,還是需要它才坐?「好像亞視,就算不停播《歲月留聲》,無人睇一樣被人淘汰。」關Sir指按比率計算的話,電車八成實用,兩成懷舊,由始至終一心服務大眾。有人批評電車增設冷氣,破壞原有味道,Eric坦言不明白:「為何舊才有味道?會否有點口不對心呢?現實一點,夏天是淡季,電車公司加裝冷氣為了吸引客源。無論電車怎樣變,香港製造便是最大特色。」
如果沒有你 日子怎麼過
失物認領聽得多,聽過電車協助尋人嗎?「住在電車路附近的老人家,每日固定的出入點就是靠認住幾個電車站上落。」關Sir說普羅大眾眼中,電車安全、平穩、舒適、有親切感、廉宜、方便老人家和小朋友在繁忙路段上落車,更是拍拖勝地,婚照勝景,優點數之不盡。「車多站密,平均二百五十米一個站,很多中環上班族坐幾個站去灣仔吃飯。」叮叮是短途首選,遠比迷失地下鐵耗時費力來得便捷。香港更是全世界唯一全部雙層電車的車隊,且供日常載客用,不像外國只供遊客觀光。
越過沙石滿途 叮叮響不絕
那邊廂鄰近城市高雄、珠海提倡引入現代化電車,且享有道路優先權,打造無煙城市。這邊廂港鐵西港島綫通車後,叮叮平均載客量由五十萬跌至十八萬人次,私家車倍增,巴士重組,落後的香港道路政策卻提出淘汰電車,電車存亡岌岌可危。難怪Eric憂心忡忡表示:「今次過得了這關,下一關又是否如此順利呢?」正如關Sir所言,「車出了街,乘客是否幫襯與捧場就不得而知,不過絕不會影響我們的服務。」但願憨厚的電車一直如此忠誠地為市民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