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间喜欢义结金兰,称拜同年把兄弟,最著名的当然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了。
《世说新语•贤媛》也说:“山公与嵇、陆一面,契若金兰。”
政治人物更是喜欢用这种方式来结盟,蒋介石的拜把兄弟最多,陈其美、许崇智、冯玉祥、张学良……多了反而常见兄弟阋于墙。
契若金兰、勠力同心的,民国总统袁世凯、徐世昌最值得一说。
他们一辈子的交往,符合《周易•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
徐世昌24岁时,曾在河南项城县署襄助文案。
一日,徐世昌慕名拜访当地名子弟袁世凯,门卫阻之,徐恍若未闻,昂然入内。
袁正在堂中执卷而读,徐径自走到他的面前长揖作礼,袁起立还礼,延之上座。
两人座谈良久,慷慨论天下之事,互相倾服,情投意合,于是当场订交。
徐世昌回到县署,对县令说:“吾今日识一人,他日必成伟业丰功。”县令问是何人,徐世昌大声回答:“项城袁世凯!”
而袁世凯,见徐一袭青衣一双旧鞋,虽不修边幅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满腹经纶与勃勃雄心,也对人赞道:“菊人,真妙才也!”
袁倾慕徐的才气,徐看好袁的志向,彼此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时常聚一起纵论天下大事。
年轻时结下的兄弟情,特别真挚、纯粹。
徐世昌擅文,袁世凯擅武,二人组合,文武双全,多年后联手将清末政局搅了个翻云覆雨,双双从晚清的封疆大吏,跃升为民国大总统。
02
后来,徐世昌在袁世凯的资助下进京赶考,金榜题名,鱼跃龙门,进士而入翰林。
袁世凯从军,跟着去了朝鲜。
二人天各一方,情形迥异。
1895年9月,徐、袁二人阔别16年后重逢,惊喜望外,执手相看泪眼。
两人此时身份已是判若霄壤,一个仍是可有可无的七品翰林闲差,一个已为朝廷新晋的练兵大臣。
不过彼此间那份手足情谊,却如同藏于地窖中的陈年佳酿,经久弥香,愈加醇厚。
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军,他想到了徐世昌,便邀请徐世昌来帮忙。
对于袁世凯来说,尚未发迹的他,有一个翰林兄弟来做幕僚,对提高自己的身价,同时出谋划策,有事彼此商量,无疑都有莫大的好处。
面对袁世凯的邀请,徐世昌竟然欣然从命。
那时候,翰林属于清望之职,虽然穷但去军营谋事,还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像徐世昌这样的正式翰林,即便是外放做地方官,都算是丢人,自降身价,跟丘八混在一起,似乎连想都不用想。
可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却做了。
好多时候,不是在最优时才做选择的。
徐世昌日后的功名利禄,都在于他做了这么一个当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选择,意味着他买了官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
事实证明,他这一宝压下去,以后的富贵荣华全有了。
03
应当说,若无袁世凯之倾力提携,绝对不可能有日后之徐世昌。
在小站练兵期间,袁世凯最为依仗的人,不是北洋三杰,而是徐世昌。
袁世凯不在的时候,代行袁世凯职责的是徐世昌。
这两个在踏入仕途之前就认识的好兄弟,在小站练兵期间,和衷共济,正是二人的勠力同心,才有了之后的北洋系。
1898年9月21日,袁世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支持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要么支持对变法已经举起屠刀的慈禧太后。
袁世凯征询徐世昌的意见。
徐世昌沉吟半响道:“帝(光绪皇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慈禧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予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一锤而定音。
曾国藩说过,俞樾拼命做学问,李鸿章拼命做官。但拼命做官的李鸿章,也赶不上徐世昌。
时也命亦,徐世昌官运亨通,挡都挡不住。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又在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下,徐世昌遂得重用。
官职越做越大,5年后从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一路升至东三省总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且有雄才大略。
东北三省为清朝之发祥地,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因此徐世昌在督抚中排名第一,位居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从此两人在官场形成崎角,互相提携,又各自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更贵在肝胆相照。袁徐二人就是如此。
04
1908年,袁世凯被载沣罢免官职,他蛰伏彰德,垂钓洹上,静观时局。
1911年5月,清廷预备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徐世昌被任命为协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然而,徐世昌却与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唱起了双簧。
那桐上条陈保举袁世凯,徐世昌则以体弱多病为由,坚决请辞,并毫无顾忌地在政治官报上为袁世凯摇旗呐喊:“其(袁世凯)才胜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济艰难。”
虽然此番袁世凯重新起用的目的并未实现,但无形之中给袁世凯造势,也给朝廷诸多压力。
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终于东山再起。
而出面邀请袁世凯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此后,袁世凯、徐世昌两人就像一个大脑,一个是左脑,一个是右脑。
推翻满清帝制这台大戏,就是他们联手唱的,袁世凯唱主角,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不愿与革命党对阵,由剿而抚,由抚而和,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让清帝下台,尽量避免内战,最终达到了推翻满清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
袁世凯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
电发次日,徐世昌为避嫌恳请辞职。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一诏书标志着大清王朝寿终正寝。
诏书由张謇主稿,行文十分得体,给垮台的清廷留足了面子。
徐世昌修改诏书时,在最后塞进去一句话:“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言而定乾坤,清廷亡后天下一切由袁世凯代理。
徐世昌手法之高,谋略之远,令人咋舌。
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曲,导演都是徐世昌。
徐世昌不愧为袁世凯的铁杆弟兄。
05
清帝逊位,作为太傅衔的太保,徐世昌不好意思马上做民国的官,于是,他跑到青岛跟一班遗老遗少混在一起,暂避"一时之谤"。
不少人在疑惑,身为堂堂的大清相国,荣华富贵、权名钱色皆已在手,徐世昌何苦要助袁世凯搞垮清廷呢?若详加权衡,恐怕民初的徐世昌,较之清末的他,似乎失去的东西更多。
费行简的剖析堪称精辟:“世昌,官僚也,其不欲改帝制为共和,情也;以疎逖小臣数年即跻宰辅,其不欲清室之亡,亦情也。而清室之亡,不亡于他人,实亡于其总角论交、同膺显贵之袁世凯。以清较袁,觉袁为亲,于是不得不割其向清之心以向袁……”
一句话,兄弟义气大过天,这便是徐世昌的行事逻辑!
在官场绰号“水晶狐狸”的他,对兄弟却是至情至性。
1915年5月,徐世昌任北洋政府国务卿,他反对恢复帝制。
他对袁推心置腹、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恢复帝制,一旦出事,将来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可惜袁世凯没听他的。
袁世凯公开推行帝制后,徐世昌遂在1915年10月辞职,这一次他表现出对兄弟的不满。
回头看,徐世昌对政局的认知和判断,是何等的准确。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当袁称帝遭全国上下一片讨伐时,兄弟散尽,唯有徐世昌对他不离不弃,为兄弟力挽颓势,再次出任国务卿。
不久,袁世凯在一片纷乱中死去。
袁世凯临死之际,把后事托付给了徐世昌。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徐世昌为兄弟一路扶灵至河南老家,尽心安排一切后事。
都说在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徐袁二人一辈子的交往,勠力同心,感情坚如磐石,确实称得上契若金兰,令人羡慕也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