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相争千百年,不过为他一篇草稿

世人相争千百年,不过为他一篇草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些人聚在某地,举办了一个消灾求福的活动,来了许多老的少的有权有名有才有望的人,大家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其乐融融。

做完诗以后,大家共同提议,不如把这次聚会上做的诗整理整理,让A同志为这些诗做个序,以备日后出版之用。

A同志也不谦虚,抓起一杆鼠须笔,趁着酒劲儿,一挥而就,草稿就写好了。

这篇草稿共计324字,其中“之”字21个,凡重复之字,各具风格,绝无雷同。

几天之后,A同志闲下来了,于是决定把前几天酒会上的草稿誊抄一份,结果拿出草稿一看,自己都被自己帅到了。

酒后写的草稿实在是太好了!正常状态下根本就写不出那个状态时的字。

后来,那份草稿因为其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说到这里,大概您也就清楚了。

A同志,就是王羲之,草稿便是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至于那次聚会时间、地点、事件,他草稿中写的很清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公元353年,具体时间是3月3日(农历)。

王羲之十分珍视自己这份有如神助的草稿,平时保管甚严,临走前把它当作传家之宝留给了儿子,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王智永。

王智永活了很久,临死前又把《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作品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利用帝王之权,全天下搜寻王羲之书法作品。作品倒是搜了一大堆,但是就是没有真本的《兰亭序》,这令李世民很不开心。

后来,有人听说《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便把情报传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多次派人去索取,但是辩才和尚很机智,每次都能应付过去,这令李世民很沮丧。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强取不成便智取。他派对书法很有研究的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去接近辩才和尚,取得辩才和尚信任后,便时常拿王羲之的书法去给辩才和尚欣赏。

有一次,萧翼又拿了一幅王羲之的书法去给辩才老和尚看,辩才和尚看完后不以为然说,你这些玩意儿倒是真的,但是都入不了俺大和尚的法眼,今儿给你小子开开眼,让你长长见识。说完便得意洋洋哼着《大悲咒》拿出秘藏了很久的《兰亭序》。

萧翼见大和尚拿出了《兰亭序》,立即从袖中拿出唐太宗的圣旨,宣布此物已为皇上所有,然后袖了《兰亭序》蹦蹦跳跳回宫了。

辩才和尚傻眼了,半天都没反映过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狗眼,额不,法眼。

回头再说李世民,得到这副珍宝后,恨不得睡觉都搂在怀里,敕命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了皇子们和近臣。

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驾崩后,这宝贝又去哪儿了呢?

书上说,唐太宗临死前带到棺材里去了,但是五代时,军阀温韬把昭陵翻了个底朝天,稀世珍宝悉被盗走,并没有找到什么《兰亭序》。

有人说,太宗其实并没有那么自私,临走前他把《兰亭序》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治。

公元683,李治驾崩,葬于乾陵。据说在临终前,李治遗诏,要求所有他喜欢的书法作品陪葬。

但是,这位李治不简单,他迎娶了一个同样做了皇帝的女人武则天,别忘了这位女皇的书法造诣也极高,自然也不会放过《兰亭序》这样的极品。所以,又有史学家认为,《兰亭序》被武则天拿去陪葬了。

时至今日,唐代十八座皇陵中,唯独乾陵在多次大规模盗墓中均幸免于难,所以《兰亭序》无论是陪葬了高宗李治还是武后则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想知道,这副被世人相争了千百年的书法作品,到底在不在乾陵中。

书圣到底是书圣,酒后一片草稿,都被争千年,不像现在有些所谓书法家,正常状态下写的字正常人都不认识几个,也不知怎敢恬不知耻自称书法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人相争千百年,不过为他一篇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