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二三事

想起一部全程都是聊天聊故事的老电影里,主角大约问过这样一句“科技发展真的是便捷了吗?但是我从来没听谁说起过,他把用打印机节约的时间用来去逛了寺庙...如果科技发展迅速,只是让工作更多,信息更多,没有了自由时间..."

翻看近几年的效率手册,几乎全部都是打勾的工作记录。
期间也有怀疑,打勾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
我们是应该理性的、机械性的、周而复始的去计划,打钩,记录还是应该随性地去感知人生?
(实际我们只会记录做事的时间,更多时间没有花在记录正向的生活上,被遗忘了就以为快乐不曾存在。)
我躲在那些工作的表格数据背后,回避那些过于琐碎的生活细节。

在一辆拥挤或有趣的火车上看书或报纸,就会忽略周围的景象,而这些本该是可以蓄满我们感知的意象。
直面人生中的经历不能刻意忽视或躲避他们。很多人强迫自己阅读,以屏蔽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嘈杂的人群,公放的肥皂剧,人群与人群莫名的口角或争执,一切违和却真实存在的场景,都是我们故意回避的。

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感知着的美与丑。我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我相信,或者说我愿意相信,只要真诚的对待这些文字,它会告诉你答案。
找到你写作的目的。
文字间的流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点亮无意中翻看到的人群,也许是一点光。也是好的。
所以,慎重、诚恳的描述,也许心情会有点飘飘然地添加,但是一切都是答案。

旅行只是挑选貌似喜欢的城市,被美好的日出,华丽的酒店,令人食指大动的食物,或者那些充斥的信息文案吸引的一场奔赴之旅吗?或者内心回避烦恼的问题,定一个放空纯玩乐的仪式?
各式各样的人群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而相遇、交谈、离别。

至少是脱离了旅游团,才是旅行的第一步啊。
我们因别人描绘的旅行日志而有的目的地,等真的去了也许不过如此。
我希望我做的任何事情无论对错,首先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别人都喜欢”。

遇到过让我写写旅行攻略的,朋友圈多更新些状态的。以及你怎么一个人又去...之类这些友善的问候。
在一次「压缩垃圾时间决绝朋友圈周」的实践中,我刻意练习关闭朋友圈,我以为我会错过什么,一个月,两个月...我发现我反而得到更多。
真挚或者漂浮的友谊,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逢年过节总能听到长辈们“诉苦”孩子们只会捧着手机,都不交流。
我忽然惊恐的意识到,脱离照片,不发朋友圈,我们还会表达吗?
不是的。只是用语言描述场景和心情的能力生疏了。

旅行是就是这种重拾语言表达的练习。

“读书和旅行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挑选书都是在挑选一个交谈对象。
人群天然就有表达的欲望。图片和文字当然是方式,但最基础的语言是最有利的工具。
尤其让人体验到毫无障碍地传达自己的心意,被聆听,被认同。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

读书是用时间换空间,旅行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应许之地。

旅行的概念太个人化,有二三好友,真诚的聊聊天,用故事交换故事,这一席谈话也可以说是一场旅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