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笔记】2018.1.30

19世纪中国—中文版圣经与太平天国

来源:中文圣经译经史作者 CHIA-HSING, PI 2012.03.25

背景:19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已完全控制了印度,政治上为了进一步扩大大英帝国影响力,经济上为了使得长期以来鸦片走私贸易合法化,东印度公司和亚洲地区的不列颠帝国总督们把打开大清帝国的市场视为控制亚洲的重要一步。至於对那些神学院毕业的传教士来说,到东方来被他们理所当然的当作传播文明理性的神圣使命。近代的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始终是以宗教视角上来看待的,他们既没有利玛窦时期那种想要充分理解异邦文化的想法,也非以此为初衷,在征服了印度帝国之后,教化异教徒,让东方人都信仰基督,在他们看来才是文明的表现。

关键人物:

1、马礼贤Robert Morrison

曾供职于东印度公司,1807年抵达中国,负责伦敦传道会在华传教工作,但由于清廷法令阻碍,转而翻译圣经,参照了明末清初的诸位来华天主教基督教传教人士的翻译著作,于1813年翻译完新约,1819年完成旧约,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名为《神圣天书》。后来者多以此修订。Morrison曾为第一位华人新教教徒蔡高洗礼,1821年于澳门按立了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

2、梁发,近代第一位华人新教牧师

广东肇庆高明县古劳村人,1800年11岁考入私塾,1804年15岁至广州打工,做画工和毛笔制作、木板印刷。1810年于广州十三行结识了马礼贤与米怜,1815年随其前往马六甲。1828年在家乡高明县开办第一所基督教中文私塾,教授传统蒙学、圣经与天文地理。1832年用中文写了一本《劝世良言》小册子,主要用于在广州传教,于乡试时派发给赴考生员。这本《劝世良言》就是日后太平天国开国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据。1855年逝于广州

《神圣天书》与太平天国军新旧《遗诏圣书》的关系

1835年,修订神天圣书的四人小组成立,成员包括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裨治文(E.C. Bridgman)、以及马礼逊的儿子马儒汉(John R. Morrison)。四人小组于1837年出版新约,定名《新遗诏书》,旧约于1840年出版,定名《旧遗诏书》。后来太平天国所使用的《新遗诏圣书》与《旧遗诏圣书》便是根源于这本译本加以修改而成。

作用及影响:

1、 为后来人翻译修订中文圣经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2、 影响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理论建设。

3、 太平天国运动使用了1840年修订版本,在14年的征战流动中,波及了几乎整个中国南部地区,随着《遗诏圣书》经改良本土化的基督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无论底层农民、中层士人、高层统治者都在这个过程中或被动或主动地接触了基督教义,为后来基督教在中国内陆地区的传教客观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针对士人阶层,为了消弭误解,西方人俾治文于1860年代后着手了文言文版本的翻译;针对底层百姓,西方人也藉由太平军的波及,1856年重新翻译了各类白话文版本的圣经。

总结日期

2018.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学笔记】20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