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3.2

《博伊伦之歌》中的宗教戏剧

中世纪另一部和教仪剧有关的音乐奇书当属《博伊伦抄本》(Codex Buranus),这部大约创作于1230年的手稿因其在1803年之前一直保存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以南的本笃博伊伦隐修院(Benediktbeuern)而得名,现在收藏在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编号为Codex Latinus Monacensis clm 4660/4660a)。抄本中的拉丁语诗歌被整理出版并被冠名为《博伊伦之歌》(Carmina Burana,也译作《布兰诗歌》),后因德国作曲家奥尔夫撷取部分歌词而创作的同名大型舞台作品闻名于世,奥尔夫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流行”古典音乐。

《博伊伦之歌》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拉丁语诗歌(另有少量作品是中古高地德语和法语的),将在下一章拉丁语歌曲中另行讨论。这些诗歌主要是中世纪被称作“歌利亚德”(goliard)的游方学者或修士创作的,多为赞美宴饮、赌博和狎妓等违反教规的内容,抄本甚至提供了一个流浪者修会的宗教仪式的例子——“赌徒弥撒”。

除了这些对教规和礼仪亵渎式的调侃讽刺歌曲外,抄本中还有一些来源不明的宗教戏剧。这些宗教戏剧包括六部完整剧作和一部残篇。其中一部圣诞剧和一部《埃及王的戏剧》属于抄本的主体部分,创作于约1225-1230年;一部大型受难剧(下称《大受难剧》)、一部《旅人剧》和一部《圣母升天剧》(Assumption play,残篇)创作于约1250年;还有一部十三世纪中后期的小型受难剧和一部十三世纪下半叶或末期的复活剧。后五部剧出现在抄本附录中。其中的三部——圣诞剧、复活剧和《大受难剧》——是现存教仪剧同类型曲目中最长的。圣诞剧实际上是由《先知的行进》、《博士剧》和《屠戮婴孩》的材料合并而成的,在上一节已有论述。

《博伊伦之歌》和《弗勒里戏剧集》中的戏剧有着许多共同点。两部集子都从先前的礼仪和戏剧传统中选取文本和音乐材料,同时又展示出对新创作的有节奏的诗歌和戏剧场面的偏好。此外,两者都没有记录在供唱诗班使用的礼仪书中。相比《弗勒里戏剧集》,《博伊伦之歌》的剧目更接近非礼仪宗教戏剧和本地语戏剧的世界。在《博伊伦之歌》中,没有一部剧可以确定附着于礼仪日课。此外,诸如引入魔鬼的角色、使用标题“Ludus”、喜剧元素、舞蹈和复杂的戏剧性效果等特点都不属于礼仪惯例,在任何阶段也都不是典型的普遍性的仪式。

从十二世纪起,教仪剧所在的礼仪中出现了观众,这种变化是和城镇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演化、特别是大教堂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相联系的。戏剧变得越来越长,逐渐偏重于叙事,而从礼仪母体中脱离开来。新的特征导致了新的戏剧体裁的诞生,这就是可以在教堂外(在其附近)表演的取材于《新约圣经》中耶稣生平的神秘剧。《博伊伦之歌》中的《大受难剧》就处于教仪剧和神秘剧这两种体裁的交叉路口。

中世纪受难剧

可惜的是,整个《博伊伦之歌》抄本是使用德国无音高纽姆谱记录的,这种记谱法没有谱线,不能精确地给出音高和节奏,只有大致的旋律走向,这种提示性乐谱在当时只有已熟悉旋律的演唱者才能演唱。在十三世纪中期,巴黎等音乐中心已经流行使用带有谱线并能一定程度上表征节奏的有量记谱法,而相对边缘化的巴伐利亚南德地区还在使用古老的纽姆谱,直到十六世纪才消失。长久以来,破译《博伊伦之歌》中的音乐一直是音乐学者们要攻克的难题。幸运的是,从当时其它一些原始资料中,特别是巴黎圣母院乐派和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乐派的手稿中,可以找到一些用较为精确的记谱法记录的抄本对应作品,这为重构《博伊伦之歌》里的音乐打开了一扇门。

据此,一些音乐学家重构了《博伊伦之歌》中的《大受难剧》。这部作品可能是在13世纪某个时间创作的。像教仪剧一样,《大受难剧》开始是棕枝主日行进时用的长大的格列高利圣咏。受难剧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拉撒路的复活到犹大的背叛,这一部分没有和《福音书》直接相关,可能在教堂外表演;第二部分开始是基督在橄榄山,然后包括耶稣被捕、审判和钉十字架,文本来自《福音书》;第三部分是三位玛利亚的哀歌和摆放耶稣尸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间还插入了进入教堂的行进和棕枝主日弥撒。

在这部剧中,抹大拉的玛利亚用拉丁语和南德方言双语演唱,表达了一种典型的处于世俗世界和上帝的天堂之间的人的象征意义,也蕴含了启迪教化会众的意义。圣母玛利亚也用德语演唱,突出了其母性的一面,明显是通过便于理解的方式表达悲伤的感情来打动观众。这两个玛利亚角色的近乎现实化的处理使整部剧易于世俗观众理解,让他们领会高高在上的礼仪那种象征性的和形而上的微妙之处。耶稣的角色处于整部剧的核心,他在橄榄山上的长篇祈祷同时具有隐忍和狂暴两种情绪,这在之前的教仪剧中没有先例,堪称教仪剧史上的一件瑰宝。犹大的唱词只有在和耶稣对话时采用《圣经》的文本,而作为对比,耶稣只有在和犹大对话时不用《圣经》的原文。这样,在其他角色的世界中犹大被排除在外。这种音乐和文本的设定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受难剧中,文本几乎从头到尾都是演唱的,这个时期几乎还没有话剧式的拉丁语宗教戏剧。在音乐上,使用的礼仪作品的数量较少,主要用来作为不同场景的引子。剧中角色总是采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对话中,是一种音节式的简单旋律风格。例如,耶稣受审一场的对话简化为严格的最小的旋律型。另一方面,无论何时角色们表达他们的基本心理特征,歌曲就会变为高度装饰性的,取代了早期基督教礼仪中那种古老花唱风格。

《博伊伦之歌》中的《大受难剧》在规模上可以说是中世纪最强有力的戏剧创作,其包含的世俗元素特征预示并影响着十五世纪神秘剧的硕果。

唱片推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3.2_第1张图片

标题:《博伊伦之歌》——《大受难剧》

演奏:Ensemble Organum,Marcel Pérès(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HMC 901323,2CD

唱片简介

拜作曲家奥尔夫同名作品所赐,对现代影响最大的中世纪音乐抄本莫过于《博伊伦之歌》了。它是中世纪最大的拉丁语诗歌集,也包含一些德语和法语诗歌,是歌利亚德们反讽调侃清规戒律的作品。奇怪的是,它还包括七部宗教戏剧(一部为残篇),代表了教仪剧和神秘剧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本专辑选取了音乐学者们复原的《大受难剧》,从其主题和内容上可视为取材于耶稣生平的神秘剧,表演长达近两个半小时,也是中世纪现存最长的宗教戏剧。主体三个部分包括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拉撒路的复活和犹大的背叛;耶稣在橄榄山、被捕、审判和钉十字架;三位玛利亚悲悼和摆放耶稣尸体。中间还插入了行进和棕枝主日弥撒。该剧不同语言的运用和音乐风格的设定,表达了角色的情感,体现了鲜明的象征意义,并带给我们一次难得的中世纪宗教剧的完整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