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否应该进行双语教育?什么是双语教育的最好时机?

现有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内同时充分接触两门语言的孩子会掌握两种母语,即严格意义上的双语者(bilingual)。从出生就接触两门语言的孩子被称为simultaneous bilingual(同时双语者);先学一门语言、三岁以后再开始学另一门,称为sequential bilingual(依次双语者)[1]。这两种模式哪种好目前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保证足量、优质的语言输入,孩子都能完全掌握并区分不同的语言请注意足量、优质这两个关键词,随便找个非母语者来学舌两句不算的啊。

社会语言学研究已经证明,在世界范围内,双语者或多语者是大多数,只会一门语言的是少数。著名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家WolfgangWölck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指出,在南美、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单语环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暴露在多种语言的环境下,长大以后自然成为多语者[2],各种语言都说得溜溜的,完全不会有什么障碍。


宝宝是否应该进行双语教育?什么是双语教育的最好时机?_第1张图片
西雅图街头垃圾箱上的英语、汉语、越南语和西班牙语

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个问题:学龄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第二门语言,有没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准。

实际上,在语言习得关键期内同时充分接触两门语言的孩子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双语者,这里涉及一个语言学上的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个假设是德裔语言学家Eric Lenneberg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只有在一定的年龄段才能真正习得母语,以后再怎么学也达不到母语水平。

过去半个多世纪来,不断有研究者从各个角度验证和质疑这个假说,至今也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总的来说,年龄越小,学习语言越容易;语言环境越好、接触的语言信息越丰富,学习语言越容易。你三岁时学习语言的能力,可能还赶不上一岁时的三分之一,七岁时的能力又赶不上三岁时的三分之一,十二岁时再创新低……依此类推。

所以,理想情况当然是从婴儿期就沉浸于多语环境,让处于高速学习期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语言信息,从而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成为双语者或多语者。

错过关键期的孩子即使是语言天才,有一个方面也会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那就是语音。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婴儿6-12个月期间会形成一套语音判别系统,这个时期内听过的发音才能在大脑里储存下来,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行了。在文章「启蒙教育」对婴幼儿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哪些益智产品是有效的? - 筑室的回答文中提到一个重要实验:

6个月大的日本宝宝和美国宝宝都有天生超强可塑的大脑,都可以听出「ra」和「la」的区别。但在接下来6个月的关键时期,由于日本宝宝很少听到「r」声,大脑在发育中也就不再划出专门敏锐区分这两声的模块。听觉神经开始把「r」「l」这两个相近音简并归类,听到「r」自动做「l」处理。于是,成年的日本人往往听不出「ra」和「la」的区别。

当你无法听出两个发音的细微差别,自然也就无法发出标准的音。英语社会里的日本移民、印度移民为什么口音那么重,甚至在英语国家出生的二代移民某些音都发不好,就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期的时候没有正确的语音输入,长大以后可以学会词汇、语法和发音的节奏,但是发某些音的能力已经丧失了。



少儿0-6岁语言天赋强 12岁后日渐消失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的“LAD理论”认为少儿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它是少儿获取语言的直接渠道,在0~6岁非常活跃,随年龄增长逐渐弱化,12岁后其作用将日渐消失。

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信号进入少儿大脑后,LAD装置会辨识他所听到的这些信号,并进行记忆。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主动生成与发展语言的主人,而不是只会对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模仿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基本掌握母语中日常交流所需的语言,同时说明在这个年龄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母语能力和第二语言能力)。

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大师、文学家等,都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良好的语言训练。如法国的法学家威特、大诗人歌德,都是在5-6岁前接受3-6门的语言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启迪智慧,后来才成了不平凡的人。LAD理论说明,少儿学习外语具有先天的生理优势,他们在语言学习上不但不会发生像成年人一样的不同语言间的混淆,而且会自然的在所提供的语言条件下,迅速掌握一门或几门语言。


双语能力中最基本的"听"的能力,健康的胎儿在母亲腹中就开始发展了。在2010年,加拿大卑诗省大学(UBC)的心理学家们在温哥华的妇产医院发现,操中文、英文双语的母亲,生下的新生儿就能辨认出这两种语言来:因为,在听到英文或中文之后,他们会本能的增加吮吸奶嘴的力度和频次,而听到其它语言则不会这样。专家们发现,只要怀孕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30%的时间以上是操第二种语言的,那么胎儿就能够在母亲腹中适应这种语言的节奏-也就是说,胎儿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便发展了对两种语言的的"语音敏感度";而正是由于这种敏感,使得出生后母婴交流更加亲密、频繁。

在出生后十八个月,宝宝们将迎来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期。在这个阶段,大脑的语言运动中枢"布洛卡区"开始飞速发育,一直到五岁左右才停止。这也是打下"说"(正确,地道的口音)的基础的最好时机。洛杉矶加大的认知心理学家仔细研究对比了成年之后再学英语的亚裔移民和在美国本土长大的亚裔在讲英语时大脑活动的差异。fMRI脑电图发现,在讲英语的时候,在美国长大的亚裔的大脑的活跃点都集中在布洛卡区,而移民的大脑活跃点则相对分散在各个区域。这一神经解剖学的发现也支持了1967年冷尼伯格的语言敏感期理论:在二岁到五岁之间开始学习的第二语言,会被大脑认为是"母语"之一,存储在布洛卡区里面,从而很难丢失正确的口音和语感。在十三岁以后才移民到美国的孩子,他们的英语往往很难迅速提高或纠正,有可能终生带有口音。

双语能力中更难以提高的是读和写的能力。口语能力不等同于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研究显示,美国一个中产家庭里的孩子,往往能够达到每年上百万个单词的阅读量。而那些即使是在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移民子女,如果没有在早期教育阶段通过阅读拓展大量的英语词汇,往往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会遇到阅读障碍,最终难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宝宝是否应该进行双语教育?什么是双语教育的最好时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宝是否应该进行双语教育?什么是双语教育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