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

烟涛微茫信难求。

却有远方的朋友馈书一札——王小波作品及读库十几期。言圈中已无读书人,不舍将书卖予收垃圾为生者,愿馈与爱书之人。此中人能静下心看书者并不多。我更欣喜,有人欣赏他的文才,想起欣赏他的初衷也是因为他能执一支能言语的笔,书写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才情甚高于经济。我与他算一笔账,假设十年间笔耕不辍,日产千字即可,十年已有几十万字。看李银河写小波,家人责她为何宠着王小波,她说“舍不得让这么聪明的头脑去做体力劳动。”我于是自责,常常要求他多读多写,却每每要说“局限于经济能力”,而压榨了占据了他太多的体力与精力。

昨晚看《傅雷家书》,在文字间能读出父亲要求严格,时刻督促在国外的儿子写信,“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理智和才智。”傅雷常常以“身教”而不刻意去“教导”孩子。

而我们常常不自信自己的笔端是因为总担心肚里没货,从而不愿意提笔。然记者或者作家常常笔下洋洋洒洒万字言,信息的大量输出当然首先来源于大量的输入,唯有勤读勤写,唯有输出才能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出来,唯有写作才能看到思想的痕迹。

当我看到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每个学期要作100篇文章,看到老舍、丰子恺等名家那么高产,就知道才华并不是一天涌现。人们总以为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实际上他年轻时文章已做得很好,只不过是年近四十才考中科举,而在那时候,人们认为只有中科举才是成功的表现。

有人问,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秘籍是什么?无它,唯有日积月累,每一点一滴都终将凝聚成湖成海成奔流不息的河流。

舞者杨丽萍说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怎样生长,看一朵云怎么飘过,看水怎么流。

人生的不圆满都要靠自己修炼得来最终的圆满。我想人生的终点终将是获得一个完善圆满的人生过程。什么才是圆满?——去努力实现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我总是迷失在路上,迷失在信息包围的海洋中。我害怕在这样的海水里被淹死,所以我努力地靠近岸边,在沙滩边的岩礁上寻找自我。

我习惯于做一件事情要有计划,学习是一件有计划有目标的事情,假如一天一秒钟不是按照计划走,我的心便充满虚度时光的罪恶感。因为在人世间又少了一天一秒钟。

尽管我习惯于规划,但我却又喜欢在规划之外偶尔超离常规的束缚。

比如出外旅游——旅游也是学习的一种啊!哪里人少,往哪走,决不去看拥拥挤挤的人群,或者独辟蹊径,独自去感受风景本身的美丽。远离小镇上观看表演的人群,独坐在幽幽竹林深处的秋千上,看竹叶间的光影斑驳;逃出人堆,踩在青石板上,看青瓦上依旧青翠的青苔诉说着无尽的历史,去看那尽枕河的小桥城市苏州,那些出现在无数唐诗宋词中的场景,也只有亲临当地,远离噪杂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厚与知识的浸润。因为你脚下所踩的每一块石板都有它的由来,你不由得与它产生神秘的链接。

偶尔的出逃会带来侥幸超脱束缚规则。超脱出行的意义,收获的远远超过旅游本身。

年少时的读书更追求阅读的快感,一目十行地追求快快读完一本书,以示自己涉猎神光,且更喜欢读各类小说。好的小说家不仅文笔好,想象力丰富,更因为想象中包含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调词遣句的功力当属散文家,无数词语都包含着意义,包含着作者当时感受,带着他那时的气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你忍不住地如海绵般不知倦地吸收着养分,直到自己长成为一棵大树。

现在的我却更喜欢读诗,因为诗中文字精简,简约得面对一个字却也觉得是一首诗。

意更在诗外。

由看诗到读诗,变成欣赏旋律音节,不由得变成欣赏艺术。思想、知识的外延就像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所以越深入的思考,便越觉得事物的本质也越简单。Less is more.大道至简。

也许,人生的意义也就变成了欣赏纯粹的美。这算是哲学么?

诗歌、音乐、艺术、哲学和美,原来都是一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