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无意识认知与高级无意识认知

      无意识认知研究者Reber(1993)提出了一条富有进化论色彩的关于无意识认知的简单公理:无意识觉知或认知机能的出现大大早于意识,无意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认知基础。无意识的、内隐的和不显见的认知机能,必然在意识机能出现的相当一段时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从机能进化理论中,不难得出:在进化过程中,无意识学习的出现要大大早于意识学习。从认识的个体发生来看,情况也是如此,意识学习出现较晚,但更能体现出人性和理性的一面,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为清晰的解释无意识认知,Reber认为无意识认知是可以分为两种类别的,一类别是初始的无意识认知;另一类别是不能言明的高级无意识认知。

      初始无意识认知是自动化的基本的功能,用来适应于周围的环境,是很多物种所共有的。不同的动物为了适应其周遭的各种情形,表象各自所特有的功能,例如,遇敌躲避,捕食、储存事物等等,这些行为表现出无意识性,使得物种得以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人类起源阶段,新生儿,亦表现出无意识适应环境的基本的认知功能。初始的无意认知功能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征:最为基本的特征是,无意识获取的信息是独立于意识过程的;其次是,无意识可为意识所利用,但并不能全部转化为意识的部分;再次是,初始的无意识认知很多时候决定着行为的发生。

     不能言明的无意识过程是基于抽象的,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无意识地去控制认知、无意识地情感判断以及无意识的做出抉择。不能言明的无意识成分不同于初始的无意识认知,前者基于后者获得的知识基础上,获的抽象知识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又可以无意识的利用这些抽象知识。且未明的无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不同于初始的无意识认知为广为广泛的物种所拥有。

     与其他物种共有的无意识认知,可以称之为低级的无意识认知,尽管人类并不能离开这一功能,人类独有的可称之为高级无意识认知。

     同一认知过程的意识部分是什么,无意识部分又是什么,这里的意识一定是认知过程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非仅是有意识的参与进认知过程。这个有意识性又是对认知过程有什么作用呢?(干扰作用,体现在动机因素,任务因素等,而其本身并非属于认知的成分了)。而我所说的意识,是对无意识的意识部分,是无意识获得之后的意识化。

     认知结构的无意识性,用再精确的文字,语言来表达,描述出认知结构来,也并不是结构本身,而是有关结构的知识而已,而个体可以从相对精确的文字中建立发展认知结构的。对于个体来说,每次结构的获得都具有创造性因素存在(人类的创造力迎刃而解了)。认知结构的获得,有能力处理更多认知的问题了,就是有相应的知识结构了。意识化,有利于对“逻辑结构”本身的研究,而非对心理逻辑的研究。

     意识无非就是主体对实现某种目标的自我动作的逐步觉知。那么人的意识的出现又与什么有关呢?人的智慧的发生始于动作协调,发展动力是心理结构的自我调节,但是人的意识的发生起源于无意识认知基础,纯粹从进化角度也能解释,个体先发展的无意识认知,意识功能后出现,才有能力对无意识认知进行反思,意识就成了反思的结果了。意识的本身的进步依赖与无意识认知结构的发展,知识只是意识中的一部分,意识是对无意识认知的形式化,而知识又是对意识的文字化(文字表达出来了)。

     从皮亚杰认知理论描述中得出无意识认知是个体的认知基础,无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模型,似乎不同与弗洛伊德的冰山模型了,与上文提到的钢筋水泥结构模型相似,意识认知与无意识认知是两个独立认知体系,是相互协调,合作的。

     无意识认知研究的出现,是不是真的给皮亚杰认知理论再次发挥其价值提供了契机,那么就要看皮亚杰认知理论与无意识认知理论的融合度。无意识认知理论从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研究延伸而来,要向前发展,障碍重重。无意识认知现象存在已经是毋容置疑的,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一方面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但始终没有对这两个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有过多地关注,当然也没有作过多地解释,既然是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那么就会有不同的认知结果,那么结果到底为何物?另一方面,在信息加工的理论背景下,认为无意识认知是意识的自动化,也就是无意识是从意识转化而来,似乎,意识和无意识只是同一加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而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这样的理论冲突,在不断寻求实证的皮亚杰理论中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始无意识认知与高级无意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