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感这回事

通过百度的搜索,“优越感”指的是“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关于这个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在有关北上广深的文章中。以前也听过北京人上海人互相鄙视的段子,颇有意思。四大城市或另一些大城市的人,尤其是那些“本地人”,在闲言碎语中对“外地人”所透露出来的优越感,让人感到不舒服。类似地,城里人对于非城里人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自己也在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们产生了这种优越感。

之前微信朋友圈有两篇文章挺火,其中一篇大概内容是说,一些人拼搏了很久,才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和那些精英们一起喝咖啡。另一篇文章,标题似乎是《你所奋斗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的起跑线》。想到“优越感”,不禁想到这两篇文章,试着写写自己的浅见。

我觉得这些优越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城市普遍具有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丰富的物质、最新最快的信息源、底蕴积累等。从小时候到现在,和别人交流时,每当自己或是别人说没有见识过或经历过某些东西时,有时候旁人会带着傲娇和吃惊的表情夸张地回应:连这东西你都不知道(或是“没玩过”、“没见过”之类的话)啊! 言下之意,这东西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至少是混他们那个小圈子应该要知道的。用这种心理去理解北上广深对“外地人”的态度,以及城里人对非城里人的态度,从中可以窥见优越感产生的原因: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长大的人,比你们这些外来人知道的多,见识的多,见过“世面”,不像你们外来人啥都不懂,进个城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大惊小怪加少见多怪,土!

导致优越感产生的第二个原因,跟大城市拥有更多以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关。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而且薪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更高,这就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其中也包括了综合素质更优秀的教师群体。这些优质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课程内容,由不同水平和素质的教师来讲解,效果大相径庭。大城市的学生,能够享有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业平均水平比非城市就读的学生要高。此外,大城市除了拥有更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还拥有其他丰富的资源,譬如更好的教学基础设施、硬件设备以及获得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如交换生项目)。相比之下,那些非城市的学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并不多,而且质量不高。同样是考上大城市里大学的学生,身为大城市“本地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非城市学生相比,不一定有优势,但是从社会阅历、知识面来看,都超过了非城市学生。而这种优势会从学校延续到社会中。这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所造成的差距和对比,也是形成优越感心理的重要因素。

在自己看来,因为身处优质资源之中而产生的优越感,是很虚幻的。所谓比别人见多点世面,比别人知道更多,那也只是在获取信息方面有了一点优势而已。这些信息,只要别人通过其他方面可以获得(如今日便利的移动互联网),那以往因为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不迅速所带来的一丁点优势瞬间就荡然无存。在自己看来,守着这种因为“身份”所带来的优越感,是脱离现实作茧自缚的。我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把获得的资源利用起来,通过这些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资源优势内化成自己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暴殄天物。越是真正的强者能人,越是谦虚。

#5745—柏宏—lbhlbh11#橙子学院码字岛第5篇作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越感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