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那年的第一堂体育课上,我们十个班500多号人,每个人按照兴趣爱好选择班别,分别是足球班,篮球班和排球班,一旦选定基本上不允许更改,并且三年都会在这个班上,也只会学习这一项技能。
这种首次把学生由综合体育能力培养过渡到专业体育能力培养的尝试,在当年(97年)那个大环境中绝对是要承担一定的教育风险的。当然,像800米啊,立定跳远等高考体育项目,每个班也都会安排时间训练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在高中的体育课上踢了整整三年的足球。
三个兴趣班的人数及男女搭配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人数最少的是排球班,其次是足球班,最多人的是篮球班。同时在男女比例上,排球班几乎全是女孩子,且美女居多,篮球班男女各半,足球班只有一个女孩子,而且男性化严重,一般人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来她到底是男还是女。或许是受灌篮高手的影响吧,大部分参加篮球班的女孩子都是冲着那些高大帅气的男生去的,每每篮球班打比赛总是欢呼声最高,相比之下,足球班就冷清许多,一群野汉子围着个足球瞎跑,满天的烟尘,一身的臭泥汗,踢得累了就跑到篮球场看几眼美女,而且是在人群背后。
高一一整年,我们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基本的足球技术,如正向停球,长传球,短传球,胸部停球,头球,墙式二过一……等等,多年后,当每次和同事、朋友们一起出去踢足球时,我就明显的发现正是当年的这些最基本的技术,使得自己至少还算是个会踢球的人,所谓的“会踢球”,至少能把球给停稳了,可见基础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多年来都是跟着伙伴们踢,从没有接触过一丁点足球基础,从他的传球和停球动作就能看出来他有没有基本的功底。
高二、高三基本功就教的少多了,每次上课大多是前半节基础训练,主要有跑步、单杠、跳远等,再加上一些基本的传球、断球配合。后半节就是自由组队打比赛了,那时候最迫切的就是希望能快点进入后半节课,好和小伙伴们一起撒丫子满场飞,至今都还怀念那段快乐的日子。
大学后虽然也有球队,也常常踢,不过相较于高中的那段时光,在球技上再也没有什么大幅度提升了。
从长远来看,任何技能,在基本功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都是值得的,而难度在于能否控制住那颗“躁动的心”,扎扎实实的把基础进行下去。
多年后的一段时间,工会在距离公司不远的一个地方租了个足球场地,每周一次,从六点半到八点半。我由于去的早,每次六点就到了,这时我发现在我们租的那个场地上会有一批小朋友在学踢球,他们正好是到六点半才结束,于是每次去我都会坐在场边看他们练球。
孩子大约都是很小的,3-5岁的样子,教练却是外国人,听口音好像是法语。因为高中跟老师学球的缘故,我就对他们怎么教踢球很感兴趣,所以每次都看的很仔细。有一天,他们好像也是训练之后踢比赛,两队孩子开始你争我抢,四周围满了孩子家长,热闹极了,有的大人喊的脸红脖子粗的,像是在吵架。
“穿!穿!穿!”
“快穿,快穿,快穿!”
我用心听了很久才明白那两个老外教练原来在说中文,因为大多时间他们都是用简单的英语和孩子们交流(他们相互之间说话用法语),我以为他们不懂中文。他们原来想说的是“传,快传球”,当然俩老外教练也会其他的简单中文,就是发音听着很费劲。
一直到六点半球赛结束,我发现洋教练喊的最多的就是“传球”,连射门都很少提示。而围观的家长们喊的最多的却是“射门”,刚开始我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后来才发现这或许就是中国家长和外国人眼中足球的差异性吧。
足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运动,即便有时候一个球星的个人技术可以力挽狂澜,但终究还是要依赖整体配合才行,不管你的队友多差,如果少了一个人,你会发现局势将极为被动,这或许就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最大魅力吧。
但有些家长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足球这项运动能不能让孩子获得好成绩,至于队友是谁,团队配合,传球意识他们一概不管,只要能进球,能赢球就好。殊不知竞技体育的内涵第一要素并不是比输赢,而是参与整个团队配合的过程。
强调“传”就是不断的强化“合作,协作”,强调“射门”更多的是重视结果,宣扬个人能力。这种从小对足球认识的微妙差异,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会变得更加的急功近利。还记得米卢(中国国家队历史上最著名的洋教练)当年在中国足球队执教时所说的“快乐足球”,我现在才幡然明白:
快乐足球是指先要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活力,都能够在团队的协同配合中获得进步与快感,从而就能享受到团队所带来的真正快乐,同时一起通过努力破门进球。
其实不用看一个国家他的俱乐部或者国家队踢球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不用看他们培养了多少顶级球员,只需到普通城市的普通球场上看看那些踢球的普通人,就可以预料的到这个国家足球的未来了。
只有一个国家的大众人民踢足球时都注重团结协作了,那么这个国家登上世界足球舞台的时间就很近了,这或许就是“见微知著”的现实意义吧。同样,当你每天的习惯都开始发生变化时,你距离改变真的就不远了。
有时候,即便自己不踢球,我也喜欢坐在球场边看别人踢球,看着看着,就能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以为挺酷的动作其实是多么的华而不实。同时也看出当下踢球的一些常见现象(我看的都是非职业的,民间的,没有固定队伍的):
第一,“黏球”的多过传球的;
第二,个人单打的多过协作的;
第三,重视进球数多过传球数的。
这样的球无论踢多少遍都是永远无法感受到足球在团队协作中的魅力的,尤其是很多喜欢个人盘带的,每场球不把球盘丢个几十次,就不算今天踢过球。且他每场从不反思,总是个人意淫,偶有一两个过人表现更加助长了他的盘带热情,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这类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大抵如此吧,他永远都沉浸在有朝一日成为超人那样英雄的美梦里面,直到他踢不动为止。
职场中的人和球场上的人何其相似,大家看似在一个部门里面,有的人总是独来独往,充当孤胆英雄。有的人总是马马虎虎,跟着大家一起走。有的人则愿意和大家打成一片,和大家一起共进退。如果你是足球运动爱好者,不论你是只看球不踢球的,还是只踢球少看球的,还是又踢又看的,那么至少你要懂得这是一场大家协力才能完成的运动,在场上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需要与团队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他自己最大的价值,而这项运动如果你没能明白它的内涵,你参与的再多也是徒劳无益的,甚至还会把错误的价值观传递给其他人。
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几年几乎天天面试,有时候一天要面试30-50人(大多是应届生),从面试经验来看,虽然我每次都会询问应聘者是否有参加运动的爱好,但最终发现即便是喜爱团体运动的人,后来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一定就有团队协作的概念,就像经常参加拓展训练的人不一定就能敞开心扉拥抱团队,正如经常参加公司培训的人不见得是对公司理解最深的人一样。
因外在的团队形式根本无法改变人们内心深处对团队协作的偏见。正如总是追求方法论而不去探求自我内心的人是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个人成长的。
某天,和几个同事在闲聊,
A君:你们说我是让我儿子去踢足球好呢还是打网球好呢?
B君:打网球其实也不错,不过还是参加人多的运动好,从小就懂得团队合作嘛,我经常陪我儿子打篮球的,挺好。
C君:恩,我也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多和人交往,不能总闷在家里上网,参与人多的运动比较热闹啊。
D君:别扯了,孩子的团队精神跟参加活动有什么关系,人多人少有什么关系,人家围棋队的就没有团队协作能力了?我看未必,核心在于怎么引导。你们几个人都是不善于和人协作的,你指望让你的孩子通过所谓的活动就能提升协作能力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D君其实并没有这么说,上面这番话只不过是他的内心独白,因为他明白,他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A、B、C君是听不进去也无法听懂的。
所以D君真实的话是这么说的:来来来,尝尝我的烟,才买的,你们肯定没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