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朋友圈,请走这边!

喂!朋友圈,请走这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生活多姿、风景如画、鸡汤醇香、微商刷屏、谣言充斥、套路横行、红包拉票、养生诵经,这是对微信朋友圈信息高度浓缩的概括。微信本质是一种社交工具,促进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人与人关系维系的纽带,但现在信息乱象的朋友圈已失去了微信诞生的初衷。想必大多数朋友已被朋友圈里的无效信息“虐得很惨”,大量的信息垃圾耗费了时间和流量,要不是添加了很多工作群,可能早就选择“退圈”了。主要是无效信息太多了,有的看上去很激动人心、具有煽动性,观点看上去很“犀利”,而且基本都围绕着人们关心的话题。这些信息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

        举个自身的例子,自从母亲学会上微信后,就今天告诉我不能吃肉松,明天告诉我不能在街上吃带馅的食品,最后啥都不敢吃。其实这种现象在朋友圈普遍存在,但恰恰是老一辈,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经历了长期的信息匮乏。由于信息饥渴,他们对各类能消磨时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编造。对无效信息有着更大的容忍程度,他们会这样想:万一是真的呢,转一转又不害人。

        有人会问:那还不赶紧整顿整顿?其实,对朋友圈信息乱象的监管并非真空。早在去年,微信平台就曾整治过信息乱象,对朋友圈里诱导分享、标题党等的低俗行为进行了删文、限制账号功能或封禁账号等相关处罚。然而,整顿之后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彻底斩断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因为发布者道德低下,违法成本较低,网络平台对信息乱象只是以接受举报和提示风险为主,专项监管相对薄弱。另外,在立法方面虽然有法可依,比如去年《广告法》的实施、《刑法修正案(九)》也增加了相应条款,但相关部门还无法主动监管,只能根据举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且有些法律举证困难,实际操作性不强。

        对此,我觉得过多的关注朋友圈信息难免浪费时间,但如果不去关注又担心自己会错失消息。所以,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绑架”公众生活的负面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人如己”的理念,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主动消除信息绑架行为,不信谣、不传谣,多发布一些励志成才的文章,社会舆论应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催生内动力,引导公众形成强烈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步建立朋友圈自治和共治的规则,从而消除各种无效信息的蔓延。此外,网络管理、工商管理、公安等部门也要承担起监管责任,建立技术监管体系和备案登记制度,加大整治朋友圈乱象整治力度,还网友一个干净整洁的网络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喂!朋友圈,请走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