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破己

最近在和伙伴们一起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起因于伙伴们作为本身就很优秀的个体却没有达到进步预期,那一定是内在驱动或是方法论出现偏差,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还不足够高效,所以我们在每日的复盘中主要就是总结简单可实操的方法论。

心理学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影响一个人终生行为的,常常来自于他童年的成长记忆。

一个个体的言行举止,基本上是由童年经历塑造的性格密码锁主导的,而我们说的修行,其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冥想、静坐、磨心性、多经历等,来矫正性格的过程,这是自主成长。还有就是大悲大喜或是意外来强行刺激来改变既定的性格构成。比方前一阵子比较火的说法:巨婴,一个成年人还时常很任性,以为全世界就应该顺着自己的心意来,更有甚者,沉迷于吃喝嫖赌毒,胡作非为、无法自我管理,最终违法犯罪,造成社会危害,从心理学推导,这样的人童年要么缺乏父母管教,要么就是在我国更常见的被父母溺爱过度,恨不得陪他过一辈子,尽可能多的为他设计好可以想到的一切,使他有被控制与摆布感,也习惯甚至享受于被控制,所以直到成年,通常就通过不断的心理反作用,采取一些外人看来无法理解、深恶痛绝的混蛋行为,其实就是希望摆脱童年心理阴影。

“过犹不及”,过不好,不及也不好。

成年的种种问题,多半是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就种下的。我时常说,每个人从出生跟外界产生互动的那一刻就在被塑造,此后的每一分钟都在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而童年经历就是人格的底色,也是命运的桎梏,所谓认知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在不停打破过往的束缚。

我们看到,很多人终生困于童年经历、就此沉沦,可怜的一生就此陷入自身的沼泽,无法自拔,向命运投降;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拒绝向命运低头,挣脱了生命底色的束缚、跳出卑微,以之为奋争动力,把自己投身于大争之世的洪流中,在艰难波折中不断突破,就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纵观有所成就的伟人,那个不是突破极限,成就大业?比如太祖,小的时候被父亲拿着扁担追着打,种下了反抗的心理种子,斗争精神又在此后的革命大潮中愈演愈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小疵人人都有,万物众生,原本就都生而有缺陷的。难怪佛祖曾说:有生皆苦。

然后而做人的精彩就是在于有不断成长、层层突破的可能。

既然特定的成长经历是性格的最大桎梏,那么打破桎梏的方法就是更多的经历,多语言、多文化、多种族、多价值。

我在去年文章首次提过自己第一次不用亲身经历就完成思想突破的过程,就是用“代入法”读《明朝那些事儿》,首先想要代入先得是故事性强的文体,所以一般意淫的爽文像穿越成左拥右抱的帝王或是万千宠爱的后妃才有强烈的代入感,不分男女,但有代入感的通常流于浮表、没有深度,而《明朝那些事儿》是以讲故事来阐述正史,兼具趣味和内容,再加上明朝的政治架构和权力斗争是最惊心动魄的,这种情况下,我读第一遍主要就是代入帝王、名臣最推演分析,再跟原型的做法比较优劣,思维进步自然极大。读第二遍时又代入奸臣、宫女、后妃等,这对思维大脑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就是这么一趟下来,因为要揣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权力的角色心理,还要分析形势作出最优解,最后总结得失,就相当于强行突破既定的性格、思维特征,有效拓宽认知边界。

从那以后最爱的游戏就是“思想实验”,与人迎接、交流、谈判都会在脑海里自然涌现情景推演,事后复盘的时候会像放电影一样场景再现,再仔细揣摩当时的言谈、举止、眼神,对自己的表现就会有最直观的体悟,从而针对性的加以改善,类似于智能的深度学习吧。

待人如海涵春育,应接似流水流云。

这是我追求的境界,而达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突破既定的性格,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易地而处的思想实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行就是破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