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行散记(八)就在那一瞬间

旅行为什么会发生?有时,和景色的名声无关,和文化的传承无关,甚至和其他人的宣介与鼓动也无关,只与自己那未完成的心结有关。就像很多年后我们还猛然忆起的旅游片段,和金钱无关,和国度无关,甚至和旅途中碰到的人和事儿也无关,只与心在某一瞬的感动有关。

旅游之发轫,并不是身体的蠢蠢欲动,而是心的涟漪激荡。

——毕淑敏《非洲三万里》

扬州的早晨很安静,街道上没有挤挤挨挨的车辆和摩肩接踵的人群。走在人行路上,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放松的,因为没有急匆匆的人流带动它们,它们就很恣意的游荡。

图片发自App

去冶春吃早点。

这是一处看起来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面已经零零散散有了一些客人。挑了一张临窗的桌子坐下,服务员很快就上了一壶精致的茶。夫君点餐完毕,和我一起坐下来等。

窗外是绿油油的水。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瘦西湖?冶春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用餐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百姓随意光顾的场所。

早点来了,是我喜欢的那种精致。把圆润的蟹黄汤包放在精致的小盘中,轻轻地插上吸管,慢慢将汤汁吸入口中,口感极鲜。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我此时只能用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图片发自App

此时,眼前有美食,身边有爱人,外面有美景,还有在北方的早点铺少有的安静。这算不算是一种幸福?

从冶春出来,打算前往瘦西湖。时间还早,我们慢慢溜达。晨练的人们或打拳,或舞剑,或坐在石凳上小憩。还是安静,久违的安静。

快走到瘦西湖门口的时候,遇到几个黄包车夫。有一个车夫极其热情地上来询问我们打算去哪里?听完我们的时间安排,他建议我们可以先乘坐他的黄包车去看看扬州的街景。

我和夫君都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谈好价钱就上了这位车夫的黄包车。

这位车夫个子不高,很看起来很健壮。他操着极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闲聊,他说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不做黄包车夫了。我们问起他的年纪,他说自己已经将近60岁了,我的内心顿时有些忐忑了:让一个年纪比我和夫君大很多的人蹬车拉着我们,心里觉得有些发虚。车夫似乎听出了我们的心思,边蹬车边说:“我的身体还不错,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力气活儿,习惯了。你们两位要坐好啊!”然后又絮絮叨叨地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们也该成家立业了,收入又都不多,他每月的收入可以贴补家用。

到现在我也没有记清楚这位车夫拉着我们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线,只记得他的车技真是了得。虽然扬州街头并不堵车,但骑电瓶车的人很多,这位车夫极其精准地穿过每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穿过的缝隙,拉着我们一路向前。一边走,他还一边向我们介绍经过的一些景点和扬州有特色的地方。

他带我们抄近路穿过小巷,在一棵千年古樟树旁逗留。这棵古樟形状长得张牙舞爪,被围栏围住。大树对面的墙上开着灿烂的红色花朵。

经过四望亭,车夫又停下来,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去接触它。确切地说,四望亭四周都是马路,它就像一座孤岛,但它却没有被夷为平地,而是成为马路上的一道风景,这是后人的幸运。

图片发自App

据明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祐志》记载,亭为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始建,明代改建为江都县学的魁楼,供魁星,倡文风。亭属砖木结构,三层八面,八角攒尖顶。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守扬州,曾利用其作了望之所。清人所著长篇小说《绿牡丹》,一名《四望亭》,第二十四回“四望亭上捉马猴”,描写江湖女侠花碧莲四望亭上捉拿马猴,情节生动,流传甚广。(引自2005年5月扬州市建设局、扬州市文物局设立的四望亭牌匾介绍文字)

离开四望亭,黄包车带着我们继续穿行在扬州的小巷间。那些老房子,还有架在头顶上的凌乱的各种线缆,老房子上面的太阳能热水器,斑驳破旧的墙壁,以及墙壁上的塑钢门窗,矮楼外面的水泥楼梯,全都呈现在太阳底下,自然而又原始。

来到一座极其老旧的桥上,桥下是绿油油的水,这是大东门桥。我们在桥上逗留了一会儿,黄包车夫告诉我们说:别小看了桥下的这条小河,它是扬州古城的护城河,有“小秦淮”的美称。如今它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防御功能,但在老扬州人心目中,它依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原创】南行散记(八)就在那一瞬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了大东门桥,进入彩衣街。这里的门店也都极不起眼,有的甚至看起来破烂不堪。

彩衣街96号,启明唐装,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店,店主人姓陆,是个慈祥和善的老人。黄包车夫说:别小看了这个小门店,许多重要场合的服装都出自这个小门店。我们走进小店和店主攀谈,他正在窄小的屋子里忙着剪裁,一板一眼。见我们进来,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微微笑了笑。夫君说想要和老人合影,老人居然露出羞涩的表情,赶紧让屋里的老伴拿出镜子,照了照自己的脸,老太太嗔怪地笑了:“这个老头可爱美了!”老人并不回话,对着镜子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才面带笑容的和夫君合了影,然后又回到工作台前开始忙碌了。

图片发自App

继续向前走,经过国庆路道口,路过蒋家桥饺面店,清真鸿兴民族饭店,来到一座门楼前:东圈门。东圈门是明代为拱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而建。因衙署位于旧城大东门外,衙内有官署、内宅和库房,盐运使李锐遂于正德十五年(1520)在衙门外东向建此门楼,名“宾阳门”,取“日者众阳之宗,人群之象”之意,俗称东圈门。门宽一丈二尺,高二丈六尺,又在古旗亭街口建南圈门,东关街口建北圈门,派人守望,朝开暮闭。我们刚刚看到的东圈门门楼,重建于2000年。

【原创】南行散记(八)就在那一瞬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沿着古旧的街道慢慢走。行人不多,路边一侧都是深宅大院,大门紧闭,院内的竹子从高墙里探出头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除了安静还是安静,这些深宅大院曾经是当年大盐商们的居所,如今,只见孤零零的居所,不见了当年的繁华和忙碌。

马监巷。这条小巷南起地官第街,北至东关街。据《嘉靖惟阳志》卷十《军政志》载:“国朝马政,江都县牧马监在府城大东门外,洪武十三年(1380)建。”因明代牧马监官署设此,故名马监巷。1965年更名为马家巷,2009年恢复原名。牧马监内遗物马监井,今尚在巷南首西侧。(引自扬州市建设局、扬州市文物局2012年12月所挂牌匾的文字说明)

车夫带着我们来到马监井旁,井口并没有像其它地方的古井那样被封闭起来。车夫说,这口井的井水当年是供人饮用的,现在由于水质的变化,周围的居民只用它来洗洗衣服浇浇花了。我们正在马监井旁流连,一位中年妇女提着水桶来打水了。她非常熟练地把水桶用绳子放到井中,很轻松地打满了一桶水,光滑的井边上留下了湿漉漉的水印。

图片发自App

离开马监巷,前往安乐巷27号,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大门紧闭,还没有到规定的开放时间。我们从一旁的小巷绕到故居的后面,那里生长着一棵高大的老树。从后面返回正门,又有一位黄包车夫带着两位衣着极其考究的老年女士,来到故居门前。看来,也是专程来寻访朱自清先生故居的。

夫君和车夫聊得很热烈,至于是什么内容,我一句也没有听清。两位老年女士在车夫的带领下,从我们刚刚走过的小巷也去了故居的后面,偶尔和车夫交谈几句。

图片发自App

工作人员打开了紧闭的大门,我们跟在后面慢慢走了进去。其实,名人也是普通人,也免不了要过世俗所过的生活,但他们却从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发现了令人心动的地方,让自己躁动而又不安分的内心找到一个栖息的居所。来寻访故居的人,是不是也都有一颗这样的心?

2017.09.28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南行散记(八)就在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