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阅读,“我”所记
@阿平
《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
那些让我们承担风险的坏习惯在生活里也有有益的一面,冒一些风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幸福。当然关键是,只冒那些对我们有好处但不太可能害死我们的风险。
《机器人叛乱》
人类是基因和模因这两种复制子的载体,目的是帮助它们进行复制和繁衍。基因和模因很自私,会不惜损害载体利益复制自己。但人类构造复杂,非常聪明,懂得用“广义理性”来思考问题,采取最合理、最有利于人类自己的行动,而不被基因控制。
《与机器赛跑》
虽然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战胜人类,但这毕竟不是人类第一次面临类似的情况。早在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年代,无数工人也都害怕机器抢走他们的工作,但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技术进步确实消灭了很多职业,但与此同时,它还创造出了更多的新职业。
《英雄之旅》
神话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坎贝尔认为,存在着一个超越神话的神话、超越故事的故事,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英雄之旅循环模型。英雄之旅所表达的是人们对自我蜕变的共同追求,可以帮助我们辨识人生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如果你能读懂神话,能把神话中的精髓转变成人生的精神食粮,它将为你提供一份人生时间表,帮你认识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
《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
纳撒尼尔·波普尔在书中系统地描述了比特币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包括:什么是比特币,以及在比特币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人(发明者中本聪,被称为“比特币耶稣”的罗杰·维尔,以及硅谷企业家文塞斯)和三家公司(MT.GOX、丝路、比特因斯坦),同时也介绍了这些人和这些公司最后的结局。
@智盛
今日阅读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提醒我们有对两件事必须深信不疑。第一句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第二句是: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关于今天的话题,如何才能把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李笑来老师也有类似的答案,即运用。我们大多数人看了书以后很少去运用书中的方法,所以就没有机会在运用中调整自己及自己对那些方法道理的理解和感悟。事实上也就没完成对那些方法和道理的内化。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读书要学以致用,方法要去实践。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的的确确去‘挣扎’(使用)过,却和那些从未去‘挣扎’过的人结果一样呢?原因就是‘挣扎’得不够。任何方法都我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一样,要在大量的使用之后才能达到熟练的阶段,而后才能运用自如。所谓‘挣扎’,无非就是把自己起初不熟悉的工具(方法),通过反复运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变成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工具。
二、“提问接龙”精华分享
周一:你是如何利用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分享一个你觉得有效的利器,或者方法。from 香妃
@平淡
关于碎片化时间利用,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学习力》。书中认为,时间,可以分为常态时间、动态时间、黄金时间、碎片时间、暗时间和其他时间(无效时间),等等。每个时间段的特点不同,要采取的利用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要利用好黄金专注时间。所谓黄金专注时间,是指至少30分钟以上的大段时间,一般是在每天早晨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的时间段。黄金时间其实是我们每天可以利用的比较大的时间段,在黄金时间里,我们要专注于做一件与个人成长价值相关的、往往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比如,阅读,写作,听音频、视频课,等等。但是,在黄金专注时间里,不要被自己打扰、也不要被别人打扰,要做到“专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专注力的训练,有七个方法:刻意练习专注,奖励式专注,独立空间式专注,番茄钟式专注,断网式专注,留白式专注,认知升级式专注。
2.要利用好每一类时间。
①常态时间: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可以通过听长度适中、内容合适的音频资料来利用;运动健身等常态时间,也可以采取听音频的方式进行学习。
②碎片时间:闭环式学习。15分钟,可以听音频、读书、写文案;10分钟,可以人际沟通、阅读、写作;哪怕只有3分钟、5分钟,也可以找到能做的事情,比如,写当天的工作计划,收发邮件,甚至简单锻炼一下身体,等等。
③动态时间:这是自己不能够单独掌控的时间。比如说,对方爽约的约会或者会议,在这时,随时拿出提前准备的“B计划”,不仅能够提高时间利用率,也能够消除不良情绪。
④暗时间:通常是自己很难觉察到的时间流逝,比如,走路、逛街、吃饭、旅游,等等。这时,要学会“多任务进行”。比如说,听音频、构思文章文案、用发散思维来考虑工作、生活中的事情,等等。
⑤无效时间:一句“够了”就够了,尽量减少。
3.要学会利用清晨的时间。清晨的时间是一天里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几乎所有略有成就的人,都是能早起并能够很好地利用早晨这段时间的人,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早起能做什么呢?1.写晨间日记,2.锻炼身体,3.写作,4.阅读,5.学习英文,6.冥想,7.抄书,等等,很多。
@竹冷君
关于碎片化学习,我一般遵循以下几点:
1.一循环学习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且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受环境背景影响小。即学习内容以浅理解或者识记知识为主,比如听一个日更音频、背单词、读一篇手机文章。
2.学习内容要提前准备好,并方便携带。比如,单词卡片、收藏夹里的文章等,防止漫无目的刷手机。
3.明确自己的碎片时间段,以确定大致的碎片学习目标任务,不贪多、不求深、不盲目。
4.手账记录,或者APP记录。A7的TO DO LIST手账方便携带,滴答清单可加入微信小程序,锤子便签可生成桌面清单图片,印象笔记就很全面啦!
5.五分钟原则。即五分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尽量不拖延。比如:回复信息、手机缴费、列购物清单等!
总之就是,对自己的时间分布心里有数,对自己的学习和行动目标心里有数!
@勇者逗恶龙
1.理解和拆分你要学习的技能,把一项复杂技能拆分成更小的步骤。
2.分别练习掌握被你拆分出来的这些子技能,把它们逐个击破。
3.从专家那里得到即时反馈。
4.在练习中犯错,并纠正自己。
5.放慢你练习的速度,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6.无数次重复练习,最好能达到1万个小时。
7.在练习的时候,要频繁地休息
8.做好练习的记录。
周二:有什么解决读书半途而废的方法?from 刷刷
@勇者逗恶龙
如果你不问这个问题,我可能永远不会去思考“我看书总是翻几页就不想看”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答案如下:
1.培养习惯,降低意志力输出,意志力是消耗品,每天的量是恒定的,无法增加,只会减少(忘记那本书上看的)让习惯带动行动,而非进行长久自我博弈胜利后,采取行动。
2.找对你有用、有趣的书来看。一个是刚需,一个是有趣的文字更能带动你看下去的欲望。
3.如果你所说的“半途而废”是指不能完完整整、一字不差、从头到尾把一本书看完的话。那我要告诉你,真的不需要,你看一本书,可以像遇到不认识的字,去翻字典,找到他的解释、出处、用途就好,没必要把字典翻个遍吧。
4.学习快速阅读,用最快的速度了解这本书的大概,由你来取舍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再决定是否需要精读。
@akatuki
看到今天的问题,我脑海里出现的是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画面。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浑身淋湿的教授,却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
静坐听雨,雪中听琴,无问西东。
这样的笃定,我想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对自己真实,世界才会回与你想要的。
所以我觉得今天讨论的问题,最先得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读书?何以选这些书?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真实,才不容易被影响被诱惑,轻易放弃。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不然别人给的再棒的建议也不一定能坚持用,又或者这个建议好那个建议试试,陷入方法论的形式主义。
第二个,就是关于习惯的养成了。
我们每天得要刷牙,要吃饭,没有一天落下,为什么读书不能呢?
很多关于习惯的论述提到,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养成,身体习惯需要三个月,然后思考习惯需要6个月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就需要时间管理,计划,习惯等等方面的知识指导。
这样讲来,几乎所有的问题书上都能找到答案。有什么方法解决读书半途而废,所以还是读书
@施二聿行
找到自己的软肋,并且找到扰动软肋的办法。
举两个典型的:
1.弹簧性格,就需要压力。打卡。倒逼。先公告自己的目标。就不好意思做不到了。
2.完美主义者。美好生活追求者。那就是需要「美好」的感觉,和「颜值」。不妨买来极美的记录本,钢笔,等等。让每一次阅读,美不胜收。
总结:
1.让阅读变着法的成为自己的「刚需」。刚需才能驱动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做。“不做就不舒服”的去做。
2.让阅读变着法的带给自己「快感」。直视我们人类对「快感」的需求。写完读书笔记,有快感,刷存在感,有快感。为了长期目标,克服眼下的惰性,也有快感。自我迭代有进步,也有快感。没有快感的事情,你的身心灵,才不会愿意去做。
周三:读了书以后,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把书中的知识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才能知道做到?from 智盛
@七秒
你是否经常听过这样一句话:知道到做到之间只差一个行动。致用类的书籍一般偏颇方法论,提升个人学习,职场竞争力,自我管理等是时下人们选择最多的阅读目的。那么如何将其内化为自身能力,为我所用呢?
首先,明确读书要旨,找出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
举列:手到一本新书,快速浏览目录,推荐语等,在这本书中找到你最喜欢,最需求,最想解决当下什么问题的那个章节请先读重读慢读,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一气呵成读完一本书,往往会觉得头大,知识点颇多,貌似知识道理都懂,但脱了书本很快就容易忘记了,所以先找出解决最重要问题的方法。
其次,明确方法论,拆分成最小可行动目标。
举例:最好计划记录的工具就是纸和笔,请随身携带纸笔放在包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请立即把它写下来,然后将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链接,对照方法论,将其拆分成可行动的步骤,拆分出的事件要尽可能的具体可行化。
最后,将行动目标植入脑中,立即执行。
建议:你要将你制定好的可行性计划牢记脑中,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多打印几份,贴在你的学习桌,办公区等地方,这样当你所处环境适合做你写下的拆分步骤时,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做,还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这就是一定要拆分成最小可行性目标的重要性,随时方便行动。大脑具有趋利避害,化繁从简的机智,这也是克服惰性的有效方法。能力的内化是循序渐进的,书中的内容不必全部都记得,试着解决当下的问题,效果会很快显现出来。
@木吉
一、要有效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首先,要确保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费曼定理,创造链接,都可以有效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1.费曼定理
就是以教为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这个知识的解释,就好像你正在教导一个新接触这个知识的小孩子一样。因为教导对象只是新接触这个知识,所以不能有任何专业术语。又因为教导对象是小孩子,要确保语言足够简洁清晰。
2.创造链接。
通过向自己提问,将当前知识搭建成一个知识体系,自然可以加深理解。学习任何一个知识前,先思考,针对这个领域,已经具备了什么知识。
当前学习的知识是对已有知识的补充,还是冲击?了解当前知识的应用局限。 针对当前知识,在同领域里,还有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简单搜索就获取的;又有哪些知识,是要通过长期研究,才可以最终得到的?当前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再者是否有更底层的知识,可以比当前知识,适用范围更广,解决方案更加深度。
二、要确保该知识在生活中有可实践的环境。
以英语为例,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如果生活中并不需要用到英语,终究是纸上谈兵,无法获得有效反馈,无法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而当知识在生活中有可实践的环境,实践会获得反馈,正反馈可以激励你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负反馈可以修正你的知识,让它更加适用于生活。如此,可以让知识慢慢转化为你的能力。
@陈老师
觉察和好奇,源于内心的渴望,让我们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开放和敏感,探究他人的焦虑,让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
专长的,传道授业解惑
知道的,点拨践行深潜
不详的,聆听辨析求证
然后以自己所长所知补别人不知不详,以他人所长所知补自己不足,循环反哺,自己的不详和别人的不知最后变成专长,这就是能力的提升。
能力提升的渴望来自自己内心的焦虑,能力提升的价值在于帮助别人走出他自己的焦虑。所以‘做到’的最好途径就是为别人提供解决方案,时刻被需要。
周四:今天早读有两个点给梦婕印象深刻,一个是罗斯福式冲锋,一个时间段规定只做一件事,并设好时间结束;一个是记忆力训练,利用扑克牌联想记忆做记忆训练。少侠们对这两个点有感悟吗?或者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体验?from梦婕
@木吉
之前接触过博赞老师的一本记忆书,超级记忆。
超级记忆里提供了非常多的记忆方法,方法并不难,我们大部分人只要稍加练习,都可以掌握。但是,同一个记忆方法,掌握程度不同,记忆效果会相差很远。就像同样使用扑克牌联想记忆法,有的人只能记住52张牌,有的人却可以记住520张牌。决定掌握程度的,除了天赋智商,更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持续不断地进行记忆练习。
下面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个记忆方法,数字形象法:
假设我们要记忆的东西是数字和东西,而且两者要对应上,如1是交响乐,2是祈祷,3是西瓜,4是火山。
首先,将数字和记忆形象关联起来,记忆形象可以自己创造。如1可以关联一支画笔,2关联天鹅,3关联心,4关联帆船。通过练习,使关联程度加强,如提到1,马上想到画笔。提到天鹅,马上想到2。
然后,将记忆形象和要记忆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记忆形象来同时记住数字和东西。如怎么记住2和祈祷这个词呢?想象一幅画面,一群天鹅双手进行祈祷。当然画面要通过一些技巧使之更加难忘,如夸张,如色彩,如感官。书里提供了12个技巧,可以再去了解。如怎么记住4的东西呢?想象帆船在火山的蒸汽中翻滚。
这样,顺着数字和记忆形象想下来,就可以同时想出对应的数字和词语。如2是天鹅,想到天鹅祈祷的画面,那么2的词语就是天鹅。更多具体的细节可以在书里去了解,特别不错的一本记忆书籍。
@陈老师
简单的事能在规定的时间段很快完成,复杂或者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分成几个阶段,至于串并联完成取决于实际情况。
烧水沏茶的故事要我们战略上统筹规划灵活布局,罗斯福式冲锋则提醒我们战术上一定集中兵力优势利导。
周五:成甲老师说,他《好好学习》的知识源头几乎全部来源于《穷查理芒格》。古典老师在《跃迁》里倡导要探寻知识的源头。你阅读时有找知识源头的习惯吗?源头知识给你什么感受?请举例说明!From 14号依云CC
@七秒
就此目前还未养成在阅读时养成寻找知识源头的习惯,我一般是这样对待的:
第一种情况,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概念,我会把它标记下来,继续读此相关的这个章节,读完后看是否能理解,很多书籍会在后续的片段或案例中给予解释。
第二种情况,读那些偏专业科学的书籍,我一般会把不懂的概念记下并查明标注,加深理解,再次续读。
第三种情况,之所以说没有养成寻找知识源头的习惯,还有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比较嫌麻烦,或者是懒,有些概念不懂,我会跳过去,看缘分在以后的其他阅读书籍时是否能再次谋面,当书读的多了,有些以前不懂的就不知觉中领悟了,想必读书的小伙伴也会常有这种感觉吧,尤其是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
重申的建议,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概念,你不必立马停下去寻找知识的源头,但记得一定要把它标记出来,当你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立即理解问题,最好定期如每周整理出这些问题,找出整块时间一并解决。都说读书的过程,是先把它读厚,在到越读越薄,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解决的问题多了,脑子里的概念多且准确的时候,阅读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并充满喜悦感。
@木吉
这一次接触知识源头的概念,是在成甲老师的书,《好好学习》。
成甲老师从《逆转》这本书里的一个问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引入。
首先,重新界定这个问题,让这个问题更加普适化,应用范围更广。成甲老师界定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而这正是心理学经典《影响力》要探讨的问题。
《影响力》里提供了提高影响力的6种武器。分别是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会发现,其实《逆转》里的解决方法,都可以在这6种武器里找到更底层的解释,而且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次寻找知识源头,《逆转》里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更底层的解决方法。而《影响力》里的底层规律,我们也找到了新的应用方式。
关于寻找源头知识的好处,相比头脑里一大堆独立的知识晶体,通过底层知识,把一块块的知识晶体串联成一片片知识网络显然更有利于大脑对它们的管理和调用。
三、思维导图笔记精华分享
本周的思维导图笔记分享,来自@勇者逗恶龙!
以上内容,来自彭小六的梦想早读会——御书房每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