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告别凯恩斯主义

撰写者:赵海宁院士 文章来源:公众号传奇创业集结号

1929年10月24日,纽交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29日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

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

凯恩斯主义的原理,是通过政府财政扩张创造新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政府扩张带来的债务问题,自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很少被人集中关注过,其危机也很少传导到政府债务危机这一最终链条。

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危机,但是对经济增长表现乏力,对提升经济增长的质地更是束手无策。本次金融危机之后的财政扩张是凯恩斯主义复活,尤其以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为标志。后来的多伦多G20峰会后,全球正式开始“去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在欧元区走到了尽头,在英国走到了尽头,在储蓄率非常高的日本也走到了尽头,即便在美国,也正走到尽头。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孜孜不倦玩了三十年的凯恩斯主义,终于要玩不下去了,如果一条路,挖了修,修了挖,挖了再修,如此循环往复能永动机一样的实现经济永远发展没有危机的话,那美国也不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末寻找新的出路了。

过去3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4000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增长近100倍,速度可谓奇快。尤其是最近10年,从10万亿增长到40万亿,规模迅速膨胀,堪称经济神话。

只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完全是资本的扩张:

1985年,GDP总量9000亿元。贷款余额6000亿元。

2000年,GDP接近10万亿元,贷款规模11万亿元。

2010年,GDP达到40万亿元,贷款规模50万亿元。

1985年1元贷款能创造1.5元的GDP,2010年的时候,1元贷款只能创造0.8元的GDP。资本的快速而大规模的扩张,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刺激措施,更是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2009-2012年4年各金融系统共计投放信贷资金40万亿元。

中国建国64年,前60年投放贷款30万亿元,后4年投放贷款40万亿元。这还不算近4年各种影子银行融资的20万亿元。4年时间共计投放资金60万亿元,而这些钱基本上都进了房地产或者在金融体系内玩“钱生钱”的游戏,并没有带来实体经济的发展。

新政府为什么要去杠杆,就是对前4年经济政策带来的恶果的惩罚。

西方尤其是美国最终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政府再法力无边也终有枯竭的一天,只有在制度上设立创新机制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的创新经济路在何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必须告别凯恩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