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行业-消费者心中的焦虑

得到的用户超过800万人,是这一代人的精英,是终生学习者!

混沌研习社几万人会员,跟随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企业最好的高管最好的思想最好的同学一起成长。

奇葩说成为最热门的综艺节目。《我也开始恶补了》!

等等,还有喜马拉雅听,各种音频节目,各种阅读会,各种教育课程,各种内容形式!

内容的本质是什么?

要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界定什么不是内容。从边界来反推内容的定义。我的经验是内容与科技有本质的不同,它发自于人心,解决人心的焦虑。

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去打开物质世界,但我们需要通过内容探索内心世界。

我很喜欢做喜剧,而好的喜剧其实是一面镜子,让你在里面看到自己。比如说《生活大爆炸》、赵本山的小品、《奇葩说》,无一不是如此。

《奇葩说》里有很多辩题,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窘境,你可能就像某个辩手陈述的那样思考,做出选择,他说的就是你。

那悲剧呢,是不是也是如此?悲剧很有意思,悲剧的定义是什么?悲剧是双方都不应该被谴责,双方的道德都是自洽的,但最终却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

悲剧把人内心的道德挣扎和纠结显性化了,让人们在阅读观赏中宣泄。

这些是对读者、观众来说。那么对于内容的创作者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微博上有一个人叫「老树」,是一个画家,闲来无事喜欢画上一幅画,配上几句歪诗。

他有一次隔了几天没发微博,传画,有人在微博下面留言:你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不更新?

他看到后回复:我更不更新跟你有一毛钱关系么?画画和写诗是我解决自己焦虑的方式,你应该有你解决焦虑的方式

对个体的创作者来说,创作来自于内心的冲动,他不写不画他就没法活,他首先是为了排解自己的焦虑,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那为什么有的作品在我们看来好像迎合了市场,成为了头部内容呢?

我们先说说好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创作者为了排解自己内心焦虑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能在多长时间内、多大程度上戳中消费者的焦虑,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每一个人都有焦虑,但不一定生产内容,生产内容的人又不一定能生产头部内容。

有很多人说《奇葩说》做得很好,算得上是头部内容。实际上做成了头部内容是一个结果,但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积累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的。

我们当初做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可以做得这么好。

《奇葩说》为什么会做成辩论形式?

原因很简单。有一天我跟高晓松在一起喝酒,我们因为某件事起了争论,然后我们酒开始斯,撕完后突然就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辩论节目。

后来导演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案,给我看了一个色彩斑斓,非常酷炫的PPT,我看着挺新颖,就开始干了。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真正创造内容的一群人:马薇薇、黄执中这些老牌的辩论者,他们是真正的内容创造者;另一类内容创造者是萧萧、范湉湉这类先天的妖精。两者缺一不可。

每一个开天辟地的是不是都有一个灵光一现?每一个灵光一现是不是都能开天辟地?在我看来,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且,内容行业里,只有经典,没有权威。内容行业的人不要迷信权威,大家只看你的东西好不好,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留下来的就是经典。

正是因为内容行业有这样的特点,才让做内容的人即使撅着屁股干,也不一定能干成。

内容是关于人心的产品,所谓的天时,不在于你某个时间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的产品触动了哪部分人的焦虑,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比如说我们做「好好说话」。

追溯语言的发展,巧舌如簧常常用来形容商人,古代农业社会对巧舌如簧的商人是排斥的。中国人推崇的是儒家的「敏于行,讷于言」。

而现代社会是商业社会,有大量的场景需要表达。我们做「好好说话」,是因为我们看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重视表达」的时代。

国外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沟通和演讲。但中国没有这样的产品来解决「如何更好的表达」。

至于消费者需求应该引领还是迎合?

我们首先需要区分消费者需求是表面的,还是潜在的。容易迎合的是表面需求,但不一定是真实需求。用户不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需要你把它显性化。这才是存在在表面的河流底下的暗流,但是这才是河流向哪里走的关键。这才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

内容产品是一面镜子,用户在上面照到自己,缓解自己的焦虑。

比如,《爸爸去哪儿》的核心在于教育焦虑,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跟我们的孩子相处。

《非诚勿扰》是为了解决两个人、两个家庭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焦虑。

《奇葩说》是让用户看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另外的角度,而且还都是对的,让人感受到平时只做一种判断是很荒诞的,将认知的焦虑显性化。

当你找到了用户的核心焦虑时,迎合用户需求和引领用户需求就变得非常简单,它们其实是一回事。是迎合还是引领用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打到痛点。

《奇葩说》做了几期以后,到混沌创业营来听课的一个同事说,老头(马东昵称),你要遭遇非连续性了。

我一脸懵,什么是非连续性?他解释半天,我的理解是:非连续性就是有今天没明天。我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内容行业就是这样一个有今天没明天的行业。

《奇葩说》的每一季都是一个新节目,节目的核心是保持持续的的新鲜感。如何创造持续的新鲜感来满足用户,是我们该关心的。因为用户不知道他不知道,如果你也不知道,那就完了。

拿《奇葩说》的广告来说,所有的广告都是与场景融合的,所有的广告语都是针对奇葩说定制的,跟传统的广告公司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从平面广告过渡到流媒体广告。

而且我们的广告词语感很好,形成了一个口头禅式的口播广告。

还有人问,怎么会想到做娱乐节目?

在我看来,娱乐是人的基本需求,不管是自娱还是娱人,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讨论的所有文化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娱乐。如果不是娱乐,就不可能穿越时间,沉淀下来。我们不是有了文化才有娱乐,而是有娱乐后,才沉淀出了文化。

有内容节选自混沌研习社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行业-消费者心中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