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

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应该如何转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中国历史的转型要看宋代,因为宋代真正的告别了唐代的世界巅峰。宋代是一个转型期的经济形态,宋代之后就是元代,被蒙古击败的宋代是第一个被落后的民族击败而且被全面取缔的一个朝代。

宋代之所以会被元代取缔,宋代在这当中做了哪些事情?

这里有三个不得不提的人,第一个是江西的王安石,王安石1042年考中进士,在1075年的时候因为宋神宗起用他成为了宋朝当时的宰相;第二个是宋神宗,20多岁当上皇帝,可以说宋神宗在历代皇帝当中都是一个励精图治非常有上进心而且克己复礼的皇帝。为什么一个有才的宰相和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皇帝却没有办法带来一次好的变革呢?王安石的变法在1086年保守派得势,也就是第三个人司马光,当他得势之后,新法全部都被废除。王安石在1094年郁郁而终,病逝在钟山。

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_第1张图片

王安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时也还是一个文人。王安石的作品其实在诗词歌赋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但是我们看到王安石的作品我们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王安石废除了北宋早年的奢靡之风而强调实用主义,而王安石可能最要命的问题就是过于实用主义。

王安石的变法的做法?

王安石启动了青苗法,是指在青黄不接之际,当时的灾民都是向上等户(富人)去借高利贷到了秋收之后再用长出来的禾苗去还。王安石提出的是用国家的常平仓(国家的储备粮)来替代原来的富户放的高利贷,以国家贷的方式来对于农民去进行放贷,当然要比高利贷要低很多,这样以来触动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奶酪”,遭到了非常多的反对,以及后来王安石推动的市易法也使原来很多大商人的垄断当中的一些利益被收归国家。

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_第2张图片

王安石的目标其实是富国强兵,这个也是宋神宗能够博出命去支持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宋神宗年间确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两年的财政支出,也抑制了豪强、地主的传统势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起来。

可是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第一,过于追求实用主义;第二,没有推行价值观,而更多的推行的是方法、制度和工具,这个是王安石变法当中触动绝大多数士大夫阶层利益的非常重要的根源。

还有一个人叫朱熹,非常了不起,中国文化通常很难把一个人评价为圣人,但是中国有四个人确实在中国文化当中被评价为了圣人—孔、孟、朱、王。前两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孔子和孟子,后面两个就是朱熹和王阳明。王阳明之所以可以成为第四个也是受了朱熹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的心理之学的延续。

朱熹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大的荣誉?

朱熹在后来也成为了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圣人称号是被后来几百年的朝代当中不断的给夯实出来的定义。因为朱熹的做法和王安石不一样,他是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用了一套价值观的方法输出来让富裕的老百姓的藏粮来帮助贫民。他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一旦发生灾年不再完全依靠政府开仓赈灾来解决问题,而是民间基层组织就能够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朱熹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

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_第3张图片

朱熹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他不是强调实用主义,而是从价值观的导入去进行这样的动作。原来宗法制度,宗祠只是王侯将相(上层社会)的一个权利。但是朱熹却把宗祠的做法推行到了民间,他先是从他的老家江西开始入手,让富户和贫户都能因宗祠而团结在一起,所以中国最大的民间信仰还是祖宗崇拜。以前王侯将相上层社会才会有的宗祠到了朱熹的年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这样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植入让富户之藏可以用来救灾民,灾民就不再需要只是依靠国家的赈济,可以从身边的宗祠内部的富户当中得到援助。后来的经济学家研究但凡在宗祠发达的地方、宗祠密集的地方,灾年发生灾民叛乱、灾民起义的数量明显要低于其他的地方,这就是朱熹做到的最大贡献。

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_第4张图片

朱熹和王安石之间,两个人都是做变法和转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巨大的差别呢?

第一,王安石更加关注的是术,而朱熹更加关注的是道;第二,王安石没有很好的去处理那些利益既得者他们的障碍,而朱熹却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把宗祠建到基层,某种程度上用宗祠绑架了富户,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变革方法;第三,王安石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从朝廷颁发一个命令进行改革(青苗法、市易法),但是朱熹走的却是自下而上的变革路线,让人们在基层去建立宗祠,而且要形成宗法的仪式,每年大概会有七八次,各种宗法仪式,让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得到改造,之后再发富民之藏去救贫民。企业变革国家转型同样也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古论今说转型:转型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