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1张图片

情绪,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感觉、感受,喜怒哀乐,这些不就是情绪吗?

不过心理学家对情绪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在心理学上,情绪(emotion)指的是人们对某个刺激因素(stimulus)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而这种反应会进一步决定我们处理这种刺激的行为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恐高的人站在高处就会心发慌,腿发软。这个“高处”就是“刺激因素”,在这种刺激下,“心发慌,腿发软”是“生理反应”,感到恐惧是“心理反应”,回到地面就是“行为方式”。

这里有意思的是“生理反应”—情绪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状态,它似乎是我们身体里的一种物质,并不是那样抽象,那样虚无缥缈。

实际上,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看,情绪是有物质基础的

比如这个例子,站在高处往下看,这时视信号传递给视网膜,再传递给大脑,大脑通过神经元的方式产生脑电波,脑电波影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会产生各种激素---荷尔蒙,荷尔蒙就会让身体噼里啪啦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和状态。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2张图片

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说“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没有谁可以霸道地替别人决定一个人应该这样感受,不能那样感受”了,因为脑电波是他的大脑产生的,荷尔蒙是他血液里的。

要替他决定,除非给他身体加入新的荷尔蒙,可那是医生做的事,比如医生给抑郁患者吃抗抑郁药物。

生活中如果有人冲我们发怒,我们总不能给他来一针镇静剂。

正常的人产生的正常的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是否定不了的,都是只能接受的。

当一个人有了负面情绪,否定和评判不但解决不了情绪,反而是个新的刺激因素,让人产生新的负面情绪:难堪,愤怒,羞愧。

这显然让血液里的荷尔蒙更复杂了。

而这些不好的荷尔蒙也是有损健康的,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躯体化(somatization)”,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比如一些父母对孩子非常苛责,孩子长期生活在很大的压力下,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发烧生病。

我们也有这样的常识,一个人长期心情不好,那么身体也会变差。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有肿瘤时活得好好的,知道后没几个月就过去了。

什么被摧毁了?意识被摧毁了。

意识、情绪,我们常认为是空相的东西,实际上它们是一系列物质的组合

通过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元的连接,产生脑电波,调控神经递质和内分泌,从而调节身体的状态。

比如一些新手妈妈觉得自己母乳不够,那么就会真的不够。

母乳一定是够的,除非你不信,如果信,母乳就一定会有。因为乳腺本身就是产生乳汁的,我们的身体有这样的物质基础。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3张图片

情绪不止改变身体,还会影响DNA表达。

例如,911发生时,一些孕妇看到了那一刻,她们生出的孩子得抑郁症的几率要高于正常孩子。

再比如,从没见过狮子老虎的孩子,第一次见会害怕,我们把这个叫做人的本能。

实际上,这就是生活在蛮荒时代的远古人类长期跟野兽打交道留下的记忆,这样的恐惧情绪重复了几十万年,这个记忆写在了基因里,一代代遗传下去,形成本能。

我们的大脑有非常多的本能,这些功能都是进化的结果。

从人类的大脑结构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过程:爬行脑,边缘系统(也叫哺乳类的脑),新皮层。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4张图片

人类的新皮层远远比其他动物发达,是人类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

尤其在灵长类的脑的基础上膨胀发展出的前额叶,是人类演化得最好的一部分。

婴儿出生时,爬行脑和边缘系统已经发育好,但是前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从胎儿到成年人,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在孩子成熟前,他们的反应常是边缘系统做出的本能反应,总是很冲动,很情绪化。

但这是必须的,人类大脑结构就是如此,不让孩子表达情绪,这是反人类。

如果父母对孩子情绪化的反应也是情绪化,比如见孩子哭闹就发怒,这是两颗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之间的较量。父母有成熟的人类大脑,但没有调动前额叶的理性功能。

当然,自控力是稀缺的品质,要知道,边缘系统属于神经中枢,薄薄的一层大脑皮层是很难与之抗衡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晚睡不好,却还是忍不住熬夜玩手机的原因。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5张图片

可以说,所有的自我管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情绪管理。

情绪控制的本质就是由大脑新皮层产生的自我意识,控制边缘系统产生的情绪,而不是反过来被情绪控制。

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意思。

显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早早地就教育孩子要理性。

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普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我们常常觉得小屁孩儿的世界能有什么大事呢,而且,小屁孩儿嘛,忘性大,转眼就好了。

可是上面说了,情绪是有物质基础的,不论我们多么不以为然,情绪是实实在在地在孩子的身体里发生了。

尤其对于0~3岁的幼儿,记忆是被储存在潜意识里。

我们都知道,人不记得3岁前的事情,这是因为那些记忆都进入了潜意识,潜意识是不受意识支配的,所以我们都想不起来那些事。

心理医生都有这样的共识,如果精神病人的成因是0~3岁时造成的,是无法治疗的,因为那些事都忘掉了。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6张图片

其实不必说得这么复杂,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我们就能理解情绪了。

比方说,有一天你做了一个悲伤的梦,醒来你知道梦是假的,但是悲伤的情绪还留着,你甚至可能因此留下眼泪。

梦不是真的,但情绪是真实的。有意思吧?

这真是耐人寻味:一个人真实的感受可能比真实发生的事情,更真实。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论我们认为那个事情多么微不足道,要知道,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

所以,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表达,安抚他,很多时候“被看见、被接纳、被描述”对于控制情绪就足够有帮助了。

尤其对于还不会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幼儿,这样做尤为重要,是最基本的安全感需要。

孩子3岁以后就可以慢慢引导他对情绪的理性认识了,包括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和思考情绪。

我们可以用情绪ABC理论帮助孩子建立理性思维。

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在他的著作《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指出:

人的情绪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即事件是A,我们的看法是B,结果是C,不同的B会导致不同的C。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7张图片

比如我女儿有两颗门牙是蛀牙,别人总是问她是不是贪吃零食、不刷牙才这样的,有的还会笑话她。

所以我很早就告诉她,是因为她小时候我没给她刷牙才这样,6岁时就会换好看的牙齿了。

所以每次陌生人问起来,她就一本正经地告诉别人:“因为我小时候妈妈没给我刷牙。”丝毫不会因为这个事感到难堪,自卑。

我改变了她对蛀牙这个事(A)的看法(B),所以她不会因为门牙不好看而不自在(后果C)。

6岁前孩子的理性思维很有限,因此接纳和安抚情绪是重点。孩子上小学后,情绪ABC理论就更容易理解了。

当孩子有情绪时,先接纳让他冷静,再一起分析情绪,改变他的认知,进而改变他的情绪。

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思维训练,他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情绪和理智也就整合的更好。

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_第8张图片

哈佛大学心理博士,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对情商的定义包含5个维度:

情绪觉察(self emotion awareness),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情绪驱动(self motivation),情绪理解(empathy),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

这和我们通俗理解的“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相比复杂得多,显然,一个长期否定压抑自己情绪而对自己的感受变得迟钝、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对他人的情绪也不会有敏锐的察觉,社交中自然也就做不到“会说话”了。

当然,我们没办法100%掌控每一种情绪,而情绪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我们可以试图去理解、去管理、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感到自己的情绪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自己的心情被带跑的时候。

———End——


参考文献: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美】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张蕾芳  译

《童年的秘密》 【意】蒙台梭利  单中惠  译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杨春晓 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懂培养孩子情商,是因为你误会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