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回归自我》听书笔记

人类并非为爱而生,孤独也是一种常态。

什么是孤独,通常影视剧作品中的场景都是这样的:“在凄凉的背景中,一个人寂寞地在喝闷酒。”

什么是亲密关系?有亲情爱情友情才能正常生活吗?

斯图尔是弗洛伊德的门徒,荣格和阿德勒也是弗洛伊德的门徒。

客体关系的一派认为只要你不开心肯定是亲密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就活不成了吗?肯定不是,很多人都是孤独终老的,也有很多孤独的人活得很好。

牛顿,贝多芬和康德等人都是孤独得很好绝艳的代表。

孤独可以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内省和想象。孤独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到自己的内心,多点了解自己,取悦自己。

孤独可以更好地激发你的创造力。

孤独不是一种病。孤独到底是什么?

就自己没别人。与他人的互动很好。主流观念认为孤独很有问题,被认为有病。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愿意与他人沟通。

对孤独的追求是社会化的趋势。

依恋是婴儿和照料者的特殊依赖关系。所以很多人认为人一定不能孤独。

亲密关系就像轮子的轴心,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是不是该生无可恋呢?

人类有两种需求,一种是亲密关系,一种是孤独独处的能力。

这是两种驱动人类走完一生的驱动力。

孤独的人不强求亲密关系。他们可以养宠物,养鸟养狗,种草种花,打麻将,学习,他们有很多可以让自己过得惬意自在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依靠亲密关系,所以亲密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唯一必须的。

孤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可以回归自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

荣格的理论认为如果别人认为你不好,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好的人,这种归因方式属于向外求,是外向型的人。

阿德勒正好相反,他认为如果别人认为你不好,你就更努力做好来证明你的好。这种是向内求的归因方式,这种人更容易孤独,因为他不依赖于他人的关系去判断评判自己。算是比较自我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脱离母亲自己玩耍都可以很自如,说明TA是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知道母亲只是暂时离开最不是永远消失。他可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并不会被母亲的暂时离开而干扰。

而有些孩子,只要一看到母亲不在身边就会产生分离焦虑,无法专心致志地玩耍。这样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内心失序,没有办法独处。

柏拉图说神造人的时候,人一开始是一个圆滚滚的人,到处滚来滚去,非常强大,神觉得人越来越自大,不好控制,于是把圆滚滚的人劈成两半,从此,这分开两半的人为了回归整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另一半。有些人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也就只能独自度过余生了。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是孤独的,一个人降生,一个人死去,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有爱的陪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享受孤独也未尝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回归自我》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