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不知‘善’是怎么一回事,只觉是‘善良’,只觉是‘心眼好’......等等。但具体‘善’是什么,或者说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则具体一概不知。只知那是好的,优秀的,便觉自己也是“善”的......着实无知,无奈,愚蠢与自负了。
其实不是,其实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是‘善’的。当然,也不是罪大恶极;只不过是一个可能些微有点儿“灵气”的年轻人妄想着自己无比的“优秀”与“自豪”的向着美和善在无限靠拢罢了。但终究还不是‘善’,因还没掌握,也不懂的‘善’的真义与真谛。(‘善’)对我来说只是一种不清不楚,模糊的概念。我并不像一个‘善’人,我可能更近似于一个‘伪善’的小人。
1.
这是我对我自己以往的评价,因我那时候‘器量’(《厚德载物|本能与器量,形而上与形而下》)很小,我并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本能’;相反在很多时候我还会为了(‘身体’的)‘本能’而去作恶。这里就有且不限于对‘金钱’的追求,对‘物欲’的贪求,对‘人’的仇视与愤恨,甚至一度有过严重的报复心理。这些都是我以前,甚至现在还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不用说对于‘性欲’的渴求和亟需了......那些都是我对于‘本能’的‘不节制’而产生的恶习。‘恶习难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饱受着这种‘不节制’的折磨,甚至对于我身心的摧残和破坏;那段时间真的苦极了,但我却依然没有智慧去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继续被‘本能’主宰着,活在‘身体的局限性’当中,那真的很不快乐,很不快活。
2.
后来,可能是在一种冥冥之中的‘指引’下,我开始念佛,念‘阿弥陀佛’。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觉老套,俗气;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体’上的变化。我开始念佛,无论这是因为各种的机缘或因缘......等等。我都非常的感恩我能有这种‘福气’去念佛,那真的很快乐,很知足。
我一直都有写文章的习惯,我也擅长写。开始是散文,诗,后来,其实也正是在最近我念‘阿弥陀佛’之后不久,我发现我的‘文风’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我”希望他有怎样的变动,不是的。这种变化是我控制不了的。“我”的文章指引着我得到了一系列的本属于我自己但我自己从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理论’。
3.
很多人觉的我写文章是有草稿,得是我自己知道的我才能写。其实不是的。真的不是,因为绝大部分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我写完一篇文章下来,连我自己都能罢自己‘震慑’到。且这种‘震慑’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写的文章,都是能罢我自己‘震慑’住的文章。
或者换句话说,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到底能写出‘什么’。我就这么的写,每一篇都特别有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却只有我自己才最清楚,因为我和别人说谁能相信呢?你看着是“我”写的,但其实他理论上来说不是‘我’写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那怎么能说明是他写的呢?
但我的文章就是这么出来的,只要我想好‘标题’,罢手放在键盘上,他就能出来。我曾想,这难道就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陆游《文章》)而我所说的:‘我擅长’便是指的这种情况。
我从来没打过草稿,但我写的每一篇,都基本能令我自己满意。这就是我的擅长,这就是我的能力。我罢他(擅长写文章)称之为我的‘道’了。
4.
‘道,禀于天,赋予人;人,承天命,委于器’(《天道命器》)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哲学当中的‘天’,‘道’,‘命’,‘器’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当然那也是在我看过《四书》之后所做的综合并理智的评价了。而对于‘善’这件事儿,我也是最近才真正的明白。何谓‘善’,‘善’就是要有‘大器量’之后才能得到啊。
‘大器量’就是要有‘大节制’(《君子不器》)。当我透彻明白了‘身体’所具有的‘局限性’的时候(《意志的清醒|论思考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我便觉只有‘灵魂’念佛的归宿和出路(《信佛的清与醒|身努力,心随缘,魂念佛》)。当你透彻的理解是‘魂’在念佛的时候,你也就自然而然的对‘身体’(‘大脑’加‘躯干’)产生了一种‘节制’。
这种‘节制’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不起‘嗔恨’(《得如地狱|真对不起,因为我们都有罪》),忌‘嗔恨’也就是要我们去‘不报复’。因‘报复’就会再造一个新的‘因’,而‘不报复’,‘不恨’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随缘消业’了。正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是而已,如是而已......但是这在我念佛之前是万万所想不到的。那时候还‘迷’着,还被‘身体’,‘思考’所困惑着,迷惑着,找不到解脱也寻不到出路。直到我念了‘阿弥陀佛’;这,就是‘命’的‘清醒’了。
5.
所以‘善’是什么呢,或者说“我”觉的‘善’是什么呢?
我觉得,‘善’真的就像是“水”。并不是因为我听过老子《道德经》上所说的“上善若水”,我承认,那对我的‘思考’也起到了一定引导的作用。但是当我真正的开始努力去‘节制’自己的时候,节制自己的‘嗔’,节制自己的‘恨’,节制自己的‘贪’.......节制自己的‘虚妄’,节制自己的‘自私’等等的时候,当我真正的去这么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跟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变’。并且这种‘转变’和‘改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他不是我追求的,但是他却成为了我在‘节制自身’之后所必然应验的......而这,便也更让我坚信了‘因果不虚’的道理。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是深信着‘因果’的。
而‘善’,坦白说,他就像‘水’。老子的‘比喻’真是恰如其分;所谓“上善若水”,说的便是这种‘大节制’以后所对应的‘果’罢。我更柔和了,我更随和了,不是那种刻意的,而是我就成了这样。我也不是想讨好谁,献媚谁;只是我与人相处便更‘随顺’了。这是以前的我所万万做不到的,万万做不到的。
以前的我恃才傲物,骄傲的不行;现在的我觉跟谁都“行”,我说的“行”不是指的交朋友,我说的“行”就是指很随和,很‘随顺’,好像也没觉得谁谁谁的问题是个“大问题”,都是可以容纳和包容的。‘随缘不攀缘’,但只要有‘缘’都会善待。‘善待’是因为我:‘走到了这步’;经历的变化,一步一步走来,一篇一篇文章写来,最终是我自己‘证’得了这步‘善’。
6.
‘善待’只是一个结论,人人都可说,人人可能都听过;但是真正‘明白’,则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证悟’。
起码我是这么做的,我的‘善’是我‘证’来的。当你真正知道了这个‘善’,你便没有“敌人”了。你连自己都能战胜,都能‘节制’,谁还能“战胜”你呢?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关羽被后世奉为:‘武圣’,因为据说关羽“财色不沾”。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是‘大节制’,属于圣人的风范,所以关羽死后佛家,道家,都要这个人,都供这个人,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这种‘圣人’的风范。关羽有‘大节制’,所以他‘封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必然的。
7.
可是关羽‘善’吗?作为一个武将,一个国家军队的统帅,往往一个命令便死千百万人,这里难免会有老百姓,有“好人”,有无辜人,所以关羽‘善’吗?
如果他不‘善’,为什么还能‘封圣’呢?
我们说这个问题,其实要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去考虑;这个‘位置’不是他自己决定的,也不是别人替他决定的,这个‘位置’便是他的‘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从一个宏观的高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颗棋。既然每个人都是‘一颗棋’,那他走的每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位置就是那个‘位置’,他在那个‘位置’上必须要那么走。所以,说关羽‘善’还是“不善”,不要看他所处的‘位置’,亦不要看他所走的那些‘步数’,那都不重要。
孔子一生仕途坎坷,那影响他当‘圣人’了吗?
很多皇帝干了二,三十年,享尽人间华美,人们记得住他吗?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要看他的‘位置’,那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了的。评价一个人,如果用‘棋’来比喻的话,那就要看他的‘黑’‘白’。
8.
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他的‘性质’。而,一个人的‘性质’往往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与后来的‘步数’。但是这没办法改变,因为‘性’就是‘天命’;正所谓:“天命之谓性”(《中庸》)一样,从‘性质’上来说,关羽这个人的‘大节制’,他的“财色不近”但是他的这种武将的‘位置’让他的‘善’可能更接近于‘刚’。这大概可能也是他(关羽)后来被后世奉为:‘武圣’的原因。
即所谓的:“无欲则刚”了。
故,“上善若水”与“无欲则刚”是两种‘善’,他们的前提都是‘大节制’;可是他们从“颜色”上来说是两种人,即‘黑’与‘白’。但,‘黑’无“全黑”;‘白’,无“全白”。‘柔(‘白’)中带刚(‘黑’),刚(‘黑’)中带柔(‘白’)’这便是:“上善若水,无欲则刚”了。
这,便是一盘完整的‘棋’了。这便是:‘阴阳’了。
‘阴阳’便是:至善。----文 李宗奇 戊戌年三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