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日期]:2019/6/2

【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周小猛

[打卡日期]:2019/6/2

[学习内容]:墨菲定律

[学习笔记]:

第一章 人性的弱点和优点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

最大的智慧是看到自己的无知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却缺少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无知。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却往往是个真正一无所知的人。

为人应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在对自我进行清晰剖析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流露出来的真实态度,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建议,促进自己改正不足。

学海无涯,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反而是促进自己弥补无知的前提。无论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雄心壮志是什么,在达成这些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了。换句话说,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达成你的人生追求、雄心壮志。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就是因为这是以下几项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先修好身,才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修身修什么?首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不断地去填补空白。如何修?就是要不断地自省。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慎独,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让自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又有言曰:“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都以“无知”的面目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谦虚待人,不耻下问。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如果你不想虚度自己的人生,就先从看清自己做起吧。

其实,人无论在何时,处于何等的高位,都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应该说,越是处于高位,越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被别人的恭维蒙蔽了神志。

晕轮效应:不要像看“日晕”一样看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爱屋及乌”

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要知道,依我国传统文化,乌鸦是“不祥之鸟”,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呢?

其实,这就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这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影响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圈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双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这也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其他的一切都是坏的。后者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效应”。正所谓“一好百好,一恶百恶”,在生活中,“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经常发生,这些都是人类一种奇妙的内心反应。

理性人生,辩证对待心中的“光环”

客观上讲,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顶“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赅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有可取之处,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赅全而导致的错误。

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赅全,要做全面的了解,避免“晕轮效应”的偏差。

正如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请辩证地对待我们心中的“光环”,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

彩票真的是自己选就容易中吗

这就涉及心理学上的控制错觉定律,即对于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们也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观上来讲,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扔硬币10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但是哪一次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了解了控制错觉定律,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赌博游戏会吸引很多人,甚至不少人为此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

错觉:该克服时要克服,该运用时要运用

错觉是指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错误的知觉经验。它与幻觉或想象不一样,因为它是对应于客观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捉弄我们,尽管这样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同时,外在因素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

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觉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不过,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

不值得定律:别样的心态,别样的选择

“值得”与“不值得”,都是心的距离

这就给予我们一个深深的启示:“值得”与“不值得”,距离有多远,就在于我们的内心如何衡量。正如心理学中不值得定律所阐述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在做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如果在做自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则会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究竟哪些事值得做呢?通常,这要取决于3个因素。

第一,价值观。一般来说,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第二,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第三,个性和气质。比如,在企业中,让成就欲较强的员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员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员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选择要理性,面对要积极

不值得定律让我们明白:智者,应理性地对待心里的那把尺子,在众多选择中,要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值得做的,然后竭尽全力,把这些值得做的事情做好;反之,那些没有意义、不值得做的事情,干脆不要做。

在生活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找到我们在社会中的坐标,找到心中的那把标尺,遇到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没必要大动干戈,以免浪费生命;当遇到了真正值得做的事,就应该像贝尔西蒙和约翰·戈达德那样,坚持下去,尽全力去实现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权威效应: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权威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士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士成了社会大众的一个普遍特征。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学识有限,心理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因而盲目相信所谓权威的意见。他们甚至不在乎“说什么”,只在乎说者本身的权威地位。古往今来的君主枭雄、教主领袖,乃至市井中有号召力之人,他们的号召力往往正是来源于对大众心理的这种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理智思考,不要让权威成为遮盖事实真相的心理面纱。

自信是突围负面“权威效应”的利器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跪倒在“权威”的面前,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进步。

我们不要被问题吓倒,不要惧怕权威,更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用自信心作为突围那些权威名义下的种种圈套的利器。

情绪定律:情绪影响一切

情绪的惊人力量

事实上,情绪的好坏与我们自己的心态及想法密不可分,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情绪定律。一件事,在别人眼中看着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许就是喜乐的,关键是自己怎么想。

身处世事,人类拥有数百种情绪,它们或泾渭分明,如爱恨对立;或相互渗透,如悲愤、悲痛中有愤恨或愤怒夹杂;或大同小异的情绪彼此混杂,十分微妙。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情绪面前,语言确实有些苍白无力。不过,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学着理性地去控制情绪。

不做情绪的奴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漫漫人生路上,要么是我们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我们,而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消极不良的情绪可以像敌人一样袭击我们,积极健康的情绪可以像朋友一样帮助我们。

其实,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对一件事的看法,我们的情绪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于同一现实或情境,从一个角度去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角度看,就可能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要知道,使自己快乐的钥匙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郁闷也好,快乐也好,其实都不是由外界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情绪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能被情绪左右。正如心理学家所证明的:人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放大镜,而且也是积极情绪的制造者,生气郁闷只能是折磨自己。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整,这样就可以时常保持积极情绪。

保持积极情绪状态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宽容别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的方法等。

心理摆效应:人心也会像钟摆一样

解惑“乐极生悲”

如果直接告诉你,你的心里有个钟摆,你一定不会相信。那么,请你回想,自己的心情是否曾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大起大落?

我们的心理都有十分明显的两极性。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恨、乐与悲、祸与福、赞成与反对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会随着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在这些两极之间摆动的现象。

多数人都不解,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摆效应呢?这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心理存在着一种起伏现象。这是说,人的心理变化犹如大海的波涛,潮起潮落,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而这种变化总是在心理的两极来回摆动,从而产生心理摆效应。

第二,心理摆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两极循环人格密切相关。有些人的人格特征总是两极心理状态很明显,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心灰意冷;一会儿快快乐乐,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爱,一会儿恨等等。这些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

第三,与环境、角色反差较大有关系。一般来说,环境与角色反差较大的人,心理摆效应易产生;反之,不太容易产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

顺其自然,让心不再摇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可怕的不幸、灾难或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但是,这些往往是我们无法选择、也不可避免的。对此,明智的应对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从而避免心情陷于低潮。还有另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你减弱不幸的伤害,那就是,当不幸降临时,不要将其放在心里,予以忽略,予以蔑视,以此来调整心态。

要驱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生命充满阳光;要避免混乱,就得追求和谐;要使头脑戒绝错误,就得使头脑充满真知;要远离邪恶,就得多多思索美好可爱的事物;要摆脱一切讨厌和不健康的东西,就必须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

避免心理的极性摇摆,我们还要做到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情感宣泄定律:请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并不多,因此也就需要情绪的宣泄。

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克制,不能发泄出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若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释放,它自身丝毫不会减少,就好像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还有,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它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在宣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而用诉苦的方式,更容易博得别人的理解。也可以找个不影响他人的适当场合,自己大哭一场,或者听音乐,做运动,自言自语,写写日记,养育鱼鸟,种植花木,找心理医生等,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坚持习惯]:

每天1万步+每天进步一点

[今日感悟]: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日期]:2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