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在各国都属于垄断型或准垄断型的暴利行业,即使课以重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看着各种品牌上“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的字眼,想一想数亿万的烟民,算一算医疗机构公布的吸烟导致的疾病种类和每年吸烟致死的人数,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既然吸烟的危害人尽皆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染上吸烟的恶习呢?”
别人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早年的吸烟史似乎可以给出一个解释:如果不去认真考察谁是第一个吸烟者、什么时候香烟大行其道这些问题,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观察,人们是否吸烟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与无烟家庭比较,一个家庭一旦长辈中有吸烟者,子女后辈无论是基于幼态对成人的模仿还是把其当作一种男性的象征等原因,都更容易无视或忽略吸烟的危害,在好奇心驱动下学习吸烟。一旦这样的子女后辈进入学校等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只要混迹的小圈子中烟民比例高,他们就很容易玩起“香烟社交”,在密切关系的同时成为一名利好烟草市场的新兴消费者,直至形成烟瘾。大多数烟民是学生时代就开始吸烟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不外如是。
我中学时代曾偶尔学习父辈吸烟,在被发现、被暴打之后不再吸烟,上大学期间受一起厮混的同学、老乡吸烟喝酒的影响开始吸烟、成瘾。
当然,现在的我,经过反复的吸、戒循环已不再吸烟了,告别了每日一包香烟的时代,步入了健康生活新时代。
但,如题,在一些偶尔的聚会、庆贺场所,有人再次递给你香烟,你怎么办?这烟,你抽还是不抽呢?
递给你一根香烟,这在国人的婚丧嫁娶等聚会场合是习以为常的礼貌,不论你会不会抽烟。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可以通过“谢谢,我不吸烟。”这样的话语婉转拒绝的。
但有时候,你会碰见一些特别会让人吸烟、喝酒的能言者、一些跟你特别惯熟并知道你以往吸烟历史的知情者,他们会谈笑风生间竭尽所能地把烟塞到你的嘴里给你点上的。
如果,此时你刚刚戒烟,怎么办?
从来没有吸过烟的人,血液里由于没有沉淀下的尼古丁,即使偶尔被强迫抽了一根烟,很快就会忘记的。但,关键的一点,你是个老烟枪,刚刚戒烟一个月没办法清除掉血液里面多年沉淀下来的尼古丁的。这些尼古丁随时随地可能会由内而外让你嗓子眼发干、发涩、辗转反侧,极力促使你去吸烟、买烟。
很多人无法彻底戒除烟瘾,就是由于上面的原因造成的。
这个时候,这烟,抽还是不抽,还真是个问题了。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很多烟民估计终生都无法戒除烟瘾,甚至会因为戒烟的失败而死于吸烟导致的各种疾病。
这烟,你抽还是不抽呢?
这句话,这句话背后的各种场景动作,对于那些心痒难耐的烟民而言,就如同千万只小虫子挠心一般,让其备受煎熬。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接过来吸两口,坦然一点儿。反正忍不住了。
等你吸过香烟,心情平静下来了,再考虑戒烟的事儿。
我现在实在躲不过,也会吸上根香烟的。但一离开那个圈子、那群人,就忘记了吸烟这事儿了。
顺其自然,接触到吸烟群体的时候,如果恰逢喜事儿,我会无所谓地被动式吸上根烟,不接触吸烟群体的时候我就忘记了吸烟。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来也简单。
多去看看健身健美方面的书画、文章,多去看看医疗卫生领域公布的吸烟关联的数据和图片,多想一想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刻,健康、想少生病且不会因病致贫、承担家庭与工作的重担等因素会促使大多数烟民去努力戒烟的。
我就是在这些思考基础上通过深化认识而绝然戒烟的,从 2017 年的新年开始至今,除了一些聚会偶尔被动吸烟一两次外,工作、闲暇时刻已忘记了吸烟这档子事儿。
当然,这篇文章的撰写还是勾连起了我对吸烟的遐想,口干、舌燥。没有两三年清理不干净的血液中的尼古丁又伴随“这烟,抽还是不抽?”这样的字眼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口气喝了两杯白开水,湿润了一下咽喉,看着电脑上这段文字,心想:又一篇文章新鲜出炉了,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烟民,让更多人走上健康的生活大道,身体强健,思维敏捷,家庭幸福。
往日写文章时随意吸口香烟、吞云吐雾的日子一去不回返了,只留下了白开水的味道让我反复咀嚼。
这烟,大多数情况下我不抽了,特殊情况下偶尔抽一下也很快就忘掉了。记得之前有几年不抽烟是因为太忙忘记了,而当下的忘记则是认知深刻后从心里面忘记了。
心瘾戒除了,偶尔一时的抽或者不抽这种小选择,也就无所谓了。
没有了心瘾,我觉得我是戒烟成功了,尽管体内血液中的尼古丁还得两年多才能彻底清除掉。
你怎么看?
(完结)
封面图片、文章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