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

战国时期,井田崩,诸侯起,七雄并起逐鹿天下。长平之战、马陵之战、邯郸之战不一而足,每每大战兴起,地方千里之诸侯,往往动辄起十万甚至数十万大军相对捉杀。然而千年以后,为何不论政治还是军制都较战国更为完善,且具有更加广阔疆域与人口的明朝,却在面对满清的萨尔浒之战连十数万兵员都靠凑?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1张图片

​今天,今古就为大家来分析一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为何看似更加强大的明朝,在战争动员能力方面会与战国诸侯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一、战国时期的兵力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春秋战国动辄出兵数十万的情况。

1、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斗情况起源

最早出现如此大规模战役记载是《吴子》中的记载:“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是写的当年吴起在阴晋之战中面对秦国50万大军,大败秦军,但是也并没有提起吴起麾下有多少兵马。

之所以战国时候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我们可以理解为春秋时期各国之间还是较为相安无事,所以大家都在修身养性的情况下,积累了较强的实力。

但是问题来了,阴晋之战发生的时候,秦国还处于秦献公时期,而吴起死于公元前381年,秦孝公才刚出生。我们都知道秦国是在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强盛起来的。那么此前的秦国军力并未如后世那般强大。而那时连商鞅变法都还没开始,秦国哪来50万大军?

2、如此多的军队从何而来?

其实,战国时期数十万人、上百万人参与的会战并不多,除非是几国联合讨伐的大战。所以这种数据,并不能完全当真,其实细看之下,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个信息,那就是大家印象中战国时期,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其实大都是出自于战国策士之口,就算是《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其实也大都是出自于《战国策》,这两大战国历史记载最官方的史书中有很多语句是雷同的,如下:

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战国策)。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史记)。赵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长平后)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战国策)。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史记)。燕国: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史记)。齐国: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战国策)。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史记)。魏国: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史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史记)。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战国策)。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史记)。

从这些数字中,合共可以统计出:秦国有100万大军;楚国有100万大军;赵国有数十万军队(长平之战前后相加,至少有58万军队),燕国数十万军队(伐赵就出兵60万大军);魏国各种相加有70万大军;齐国数十万军队(光临淄就有21万军队);韩国也是数十万军队,明确数字有30万。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2张图片

3、战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可信与否?

然而,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在《史记》的描写中,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一纵一横,堪称是宿敌,但是同一本书中从这两人的角度出发,对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力描写,却天差地别。

在《苏秦列传》中,对赵国的形容是“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之后便对燕、赵、齐3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忽略而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魏国的描写就很具有代表性了。

虽然在苏秦与张仪各自的列传中,分别形容魏国“地方千里”和“地方不至千里”,这个在疆域上对比差距不大,但是在兵力上的描述上却截然相反。

如苏秦说魏国有70万大军,张仪则说魏卒不过三十万,两者之间足足有两倍多的差距,叫后人信哪个?可见战国时候的各国兵力,全靠策士一张嘴,随便怎么说,很难具有说服力。

再看战国时期各国兵力数字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多数出自于秦国的斩首数字,比如《白起列传》中写到“斩首二十四万”“斩首十三万”等,而东方六国之间或对秦的战争,却很少有斩首数字的记载。

在《魏世家》记载魏军才“四万五千”,而《秦本纪》中却写的是秦军“斩首八万”,显然秦国斩首数字的水分很大。这是公元前330年的秦魏雕阴之战的描述。可见古代的斩首数字往往为了“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而显得非常不可靠,很多是“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历朝历代甚至百倍千倍也有,所以这个数字水分很多,尤其不可靠。

因此,战国时期的各国兵力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策士杜撰的,并不能相信。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3张图片

二、明朝时期的兵力分析

1、兵和兵是不一样的

首先就是,兵和兵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军队是逐步朝着在精不在多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两千年后的明朝,军队的作战素质是战国时期的军队不能比的,明朝晚期军队由于卫所制度的废弃,卫所兵早已被募兵制所带来的募兵所取代,相较卫所兵,募兵在成本及战斗力方面远远高于腐朽的卫所兵,就好像你拿现现代部队去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交战,估计一万人就能扫荡中原,吞并天下了,但是投入的资源和训练成本只会更高。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兵员素质越高,训练成本也就越高,相应数量也就减下来了。并不能说明朝的军队真的变少了,数量不能代表质量。带着一群不通军事的农夫上战场,还不如让他们在后方老老实实生产,给前线做支援。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4张图片

2、明朝的军地数量其实也不少

萨尔浒大战时,明朝足足派出了十二万人,而且这十二万人还是机动兵力。战争时期,明朝在辽阳、沈阳、山海关等地还有数万驻军。

同时,明朝还并不是只能这么多兵力,由于当时的大明并不是只有后金这一个威胁,还得留兵防范其他地方,所以实际上是各地驻军都有驻防任务,不能随意机动出动。所以不是说明朝只有这十二万人,而是当时只能出动这十二万人。如果明朝尽发北方士卒,出兵三十万,与之决战,不说庞大的后勤负担,单就具有机动优势的后金军队而言,完全有可能直接绕过明朝主力部队的正面交锋攻打北京,明朝就将直接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5张图片

3、萨尔浒时期几乎是大明最弱的时候

萨尔浒之战发生的时间是万历末年,当时的明朝已经在经历了小冰河时期之后,粮食歉收、政治腐败、党争不休。正是处于这样的内忧外患环境之下,明朝的国力早已日薄西山,远不及朱元璋及朱棣时期那般强盛。

《明史张辅传》:帝大怒,命成国公硃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帅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从以上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明“兵八十万”,大破安南“兵众七百万”,大明暴兵80万,安南暴兵700万。这是种什么水平?规模远远大于战国时期的任何一场大战。当然,我们这里也可以想象得到明朝兵力没有80万那么多,但是依照古代夸大军力的习惯来看,二三十万应该还是有的。

而安南更不可能有700万兵,这主要是安南夸大自己兵力的一种宣传方式,估计把全国所有人都统计进去了。但面对明朝的灭国之战,应该也是有那么几十万战兵的。

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_第6张图片

结语

通过战国与明朝的军队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家政治与军事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完善,军队的构成也随之改变,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人参加的大会战,充斥其间的农夫,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的明朝,已然无法成为战场的组成部分。专业化的军队逐步取代了曾经的全民皆兵传统军队模式。只可惜明朝的专业化军队,未能完成其最终的现代化军队模式转变,最终败在了门外的野蛮人之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1-13战国征战动辄数十万兵员,为何明朝萨尔浒之战,十几万人都靠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