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毒木圣经》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它从不写给我。

大自然告知简单的消息

用温柔的庄严

她的信息已交到我无法看见的人手中

处于对她的爱

亲爱的同胞

请给予我温柔的裁判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

新书速递-《毒木圣经》_第1张图片

本书简介:一个家庭: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子,一位母亲,一位近乎偏执的传教士。从熟悉的、发达的美国,为了传教士的人生信仰而搬到了刚果,对她们来说一无所有的刚果。在大时代的政治背景下,一个家庭的悲欢喜乐仿佛也会被淡化到虚无,但那些疼痛却贯彻每个人的一生,并改变着她们的人生、形成了她们的性格和信仰。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故事。美国、葡萄牙为了非洲丰富的矿藏而横加干涉时,人民的生活也正被无声无息的影响,每个简单的行为和话语背后都折射着她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书前三分之二都是讲述着简单的偏远刚果村庄的不适应的生活,在露西.梅死后,故事开始发生聚变,愈发精彩。它让我们透过拿单(父亲)的行为、对家庭的近乎不付出、对信仰的偏执、以及最终的归宿,思考一个人的行为如何被早期生活经历所影响;而奥利安娜的隐忍、母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孩子们所做的选择、承受苦难和内心责备,让所有女性反思:我是谁?为了什么?而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儿,无所谓对错,折射着不同的人性和选择。

        这本书以《圣经》的目录分为几部分,讲述着一个家庭和几个国家。全书也涵盖着很多《圣经》内容,以及法语、刚果语、回文诗等,部分晦涩难懂。

       这本书与《百年孤独》观感上并没有很深的相似性,我个人更喜欢这本小说,在可理解程度和故事精彩性都比较能接受。但该书略厚,感兴趣的可以抽时间细细品读。

推荐指数:★★★★★(强烈推荐)

       信仰在苦难时刻最容易被验证也最容易站不稳脚跟。所以拿单在蚂蚁灾难和旱灾面前宣传相信耶稣就显得尤为可笑。平安时刻,大概很多人为了内心的平静选择一个信仰,或者是对这个神有所求,才选择把他当成自己的守护神。我从来觉得信仰是一个玄学问题,他们用信则有不信则无、心不成则不灵的死循环来自证。最后拿单被家庭放弃以及人生的结局都让人心生悲戚,可怜、可恨,但又不能说他错了。或许就是早年的经历让他的性格变成了偏执,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被人信服的那个。但不能原谅自己的人,想去拯救别人就变得异常可悲了。而且更何况他还是用一种错误的方法来宣传信仰,教人接受自己相信的东西是很难的。

       奥莉安娜用一个母亲的身份看到的整个刚果事件与孩子们的感触完全不同。没有信息的世界才会让人显得更可悲。因为没有信息所以不知道自己所处的那个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国家,在近在咫尺的地方上演怎样的巨变,却每天尽职尽责为家里人做出一顿饭,让女儿们在不毛之地平安度过难捱的叛逆期而绞尽脑汁。多年之后,清醒的大人为曾经不能做选择而让挚爱的家人遭遇困苦的生活而懊恼,可是,大多数时候命运又岂是能自己提前规避危险的吗?她能避免自己对牧师丈夫一见钟情而承受因此带来的困苦吗?这些困苦不正是曾经她挚爱的人吸引自己的地方吗?在欢欣之余,总要去承受匕首的另一面。她能规避不去刚果好避免失去挚爱的孩子吗?即使这疼痛让她一生无法原谅自己、原谅丈夫,但既成的事实,如果不能接受,只能默默承受,埋在心中。失去孩子并且有一个前半生一直被其屈辱驾驭的爱人,奥莉安娜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从逆来顺受到失去挚爱孩子后的主动选择,大概在绝望境地之中的人总能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逃离可怕的非洲。在大人的世界里,从来不如孩子的世界对爱和关心那么敏感脆弱,所以奥莉安娜是否对四个女孩儿之间爱的分配有所意识呢?其实,孩子的一生会被父母很多无意识的举动而改变。

       大女儿雷切尔是一个最典型的女孩子形象,有小虚荣、小心思、小嫉妒,同时也是善良的,女性特点在非洲那片艰苦的土地最明显的。她不像双胞胎一样聪明,她会为自己命运考虑想回美国怨恨父亲母亲。但看过那场森林屠杀之后的,她对其的厌恶和震撼又是最真实的。很多时候双胞胎妹妹看不惯她的矫揉造作,但一个正处十六七岁花季的女孩儿不正是爱美季节吗?忽然从要什么有什么的美国来到了一贫如洗随时都可能丧生的非洲,只为了成就执拗父亲那或许根本就没有希望的传教之梦,任谁都会心生不满。其实露西.梅的死让所有的家人以不同的形式悲伤,虽然蕾切尔口口声声她不应该负责任,讲起她嫁了三任丈夫最终拥有了一家酒店时心生自豪。但夜深人静听着松鼠猴抓挠屋顶时,其实她比任何人都孤独。因为她的姐妹们那种高高于她的优越感,和她没人能理解的虚荣和得不到的疼爱。想一想其实也很可怜。

       利娅,双胞胎中一个。像一个好学生、好孩子的代表。曾经相信自己的父亲,无比痴迷他正在进行的神圣的工作,却在刚果的生活中,慢慢开始怀疑自己这份儿信仰。怀疑的过程是纠结的,感觉到自己背叛了父亲、背叛了基督的同时,却渴望探寻到到底什么是对的。她特别努力,学习法语,学习弓箭,学习很多知识,有一点儿新时代女性的特点。虽然她与艾达是双胞胎,但她是更让人愿意接近的一个。艾达也聪明,但艾达是怪才,怪才的世界很多时候只能感叹赞赏,更多时候是不能理解的。在刚果的新生活中,最先开始适应保护所有人的其实是利娅。在森林狩猎以及以后的很多时间,是她,帮助了内尔森,给了其他人勇气去与恐惧和饥饿斗争。利娅是苦难的承受者,她选择去承受非洲所经历的的一切,融进它的血肉里,感受它的真切。原来,真正懂了非洲,和作为外来人员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她花了十年多的时间才明白。

       艾达描述的火烧丛林捕猎动物的场景让我想到了《狼图腾》里的场景。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人总是不能够再考虑太多生命关怀,即使在火海中丧生的是母狒狒和小狒狒,在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中,道德的标准就会一再降低。狩猎之后的分肉事件又成了另一处丑闻,所有人不顾曾经的权威、公正、尊重、顺从互相争夺打闹,以得到可能本不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的饥饿年代的一份食物。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想象着就觉得那场景奇丑无比,却又最反映人性。艾达因为最终被母亲选择而回归了生活,怪才也随着减弱、消失。虽然人性的阴暗面或许让自己也厌恶,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又沉浸其中。因为怪才的世界才可以安心思考,而不只是被外界干扰。当泯然众人,成了一个医生、老师、工人、母亲,那也不再仅仅是艾达了,不仅仅是你自己了。

       人人都是主观偏颇的,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影响、被看到不同的侧重点。这现象在露西.梅死去以后尤其明显。蕾切尔只关注生活中让她经历的意想不到的责难,利娅在任何时候都希望去爱别人与付出、贡献,艾达则因自己残疾看到生活中自己如何被选择、被忽略、被放弃的事情,并且偏执的、消极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屑一顾又急于证明自己是值得被选择的。

       四个女孩仿佛是一个女生各种特点的分开。蕾切尔代表虚荣,利娅代表责任和勇气,艾达代表叛逆和阴暗面,而露西.梅代表一去不复返的天真和童年。四个孩子迥然不同,有典型的渴望父母亲关注的心理,渴望爱,渴望平等。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向了不同的旅途。就如同一个女人,在长大成熟以后,带着对童年的怀念甚至愧疚;慢慢增多了对人生价值的坚持,对丈夫孩子等家人的衣食住行的责任;虚荣心的发作在以后的日子里愈发显得空虚和孤独,甚至自我欣赏以及产生的自怨自艾;叛逆和阴暗面慢慢得到了宽慰而归于平淡,回归正常人的状态。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知姑娘(bonjour-Mademoiselle)


新书速递-《毒木圣经》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书速递-《毒木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