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试读:作为艺术的建筑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试读:作为艺术的建筑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试读:作为艺术的建筑_第1张图片

虽然建筑的基本语汇是抽象的,且致力于构造功能性的空间,但它也成为强有力的观念传达者。例如1656年詹洛伦佐•贝尼尼受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委托所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中,我们就看到了他所表达的复杂观念。一排立柱(柱廊)勾勒着贝尼尼所营造的空间,像是拥抱来客、给人安慰的双臂(图I.15),鼓励敬拜者走进教堂。贝尼尼的设计使这幢建筑像是在欢迎每一位来客加入普世(天主)教会。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试读:作为艺术的建筑_第2张图片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建筑师克劳德•佩罗接受了设计路易十四王宫(巴黎卢浮宫)东立面的委托(图I.16)。他将处理宫廷日常事务的底层设计为低矮的墩座;供路易起居的二层远高于底层,这也是宫殿最主要的楼层,昭示路易的伟大。佩罗在加高的二层中运用了使人联想起罗马神庙的设计,从而将路易十四同罗马帝国和天下王权联系在一起。刻意的对称设计进一步表达着路易对宫廷和国家的掌控。


现代巨贾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委托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纽约市设计一座博物馆,以满足自己对现代艺术的挚爱之情。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坐落于上曼哈顿第五大道,俯瞰中央公园(图I.17),是20世纪中叶最大胆的建筑宣言。该馆建于1956至1959年间,与周边的住宅样式迥异,由此即刻表明它的功能也与之不同。事实上,该馆根本不同于当时建造的任何建筑。可以说其外观就在宣称这是一座博物馆,因为它看起来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像是一尊巨大的雕塑。

1945年构思古根海姆博物馆时,赖特想要创造一座有机的建筑,背离那种用方格子填满方盒子的常规静态设计。从20世纪早期开始,赖特就设计了一批在结构和材料上都与周围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住宅(见图26.42)。无论是住宅还是商用建筑,他所设计的结构都反映了自然的真实结构,他视之为连续的延伸。他的建筑或者从中央内核向外辐射,或者围绕着位于中央的虚空,但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像树叶或晶体那样蔓延生长,环环相扣,景象环生。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基于自然形式设计而成。它的设计围绕一条螺旋形坡道进行(图I.18),意图再现螺旋形的贝壳。它的结构也会让人联想到陶瓶。建筑底部封闭,顶部开放,愈高处愈宽阔,最后以光线充足的玻璃天窗封顶。谈起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常会引用一句中国古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在很大程度上,该馆的展览空间就是螺旋形参观坡道所形成的一间巨屋。赖特想让参观者先乘电梯直达坡道顶层,然后再沿着倾斜度为百分之三的斜坡缓缓下行,感受重力的徐徐牵引。因为坡道较窄,观众不可能远离展品,这就迫使他们与艺术品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开阔的室内空间中回望到走过的展区,比较眼前的作品与远处大圆弧上呈现的展览片段。他们也可以向前看,预览即将到达的展区。赖特将这幢建筑的延伸感和流动性视为有机的体验。自坡道上方俯瞰,凸凹形式的跌宕起伏反映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微妙运动。赖特甚至在底层布了一池清水,迎接从天窗泻下的阳光。撇开规模不谈,没有哪一座博物馆曾营造出这样开放的空间感和连续的运动感,也没有哪一座博物馆怀有这样的社群精神;在古根海姆博物馆,所有的人都团结在同一屋檐下(见图I.18)。

你可能感兴趣的:(《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试读:作为艺术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