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厚积薄发模式真的落伍了吗?

近期通过项目有幸接触到一家北美专门提供营养平衡和生活平衡教练的机构-Body Mind Institute (BMI)。创始人兼CEO从90年代初钻研相关课题,建立主题社群,提炼营养科学专家的课程精华,制作成工作坊和进阶式的认证课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也由营养学教练导师进行了第一次转型,钻研线上课程设计,并帮助更多营养领域的同道中人优化线上课程,共同实现了一个专业专注的线上学堂-帮助更多人实现身心灵结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万名对此领域感兴趣的BMI学员参加过在线课程或拿到专业的营养导师认证,前/钱途一片光明,然而CEO此时突然叫停,雇佣了专业团队和他一起进行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全面优化升级。

这个在我最近的工作中发生的案例,让我不禁思考,这样的“厚积薄发”方式,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是否行得通呢?


可喜可贺的是,知识付费时代在中国开始发芽生长了,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可持续性学习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愿意为此埋单了。与此同时,在同一片土地发芽的苗苗也可能是的良莠不齐的,也就因此催生了知识付费时代的种种质疑。谁愿意花了钱,花了时间,只买到一些度娘就能给你的碎片信息呢?

在我看来,知识付费和大量引入五花八门内容的线上平台催生了太多急功近利的碎片拼接师,再加上部分拼接师有着“把死的吹成活的”的看家本领,那么我们口袋里的钱支付的往往并不是不对称的知识,而是一些看起来很美的信息。

信息爆炸同时也体现在如MOOC和喜马拉雅的线上主页平台上,大量的网课内容就会让一个小白感到不知所措,我到底该如何选择?而且学习完以后,后续的作业往往没有老师继续的点评跟进,组了微信群没一周以后就冷了(除非有土豪发红包)。

不仅是潜在客户方,网课发布方也同样有这样的疑惑。我把沉淀的知识设计录制下来,发布在公众平台上,不一会儿就沉底了。那些“段子手”一直霸着封面,全民娱乐精神似乎不是二逼的内容营销不是好网课。而且发布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更新迭代的速度,心力憔悴到分分钟想放弃。

如果知识付费时代真的到了一个缓冲期,那么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年我们学习过的网课真的有让我们的知识库更饱满吗?


我个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是非!常!难!

原因如下:

1)线上课程的设计不饱满,这往往是因为线下的内容本身不成体系,没有足够的研究和理论的支撑,东拉西扯所谓杂家,不具备可持续性;

2)纯视频讲授和文章阅读实在很难坚持,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互动式网课依然被沿用,但除非是如健身,瑜伽或者案例分析类的视频,能坚持几个模块并阅读相关文章的学员绝对是童年时代的学习委员;

3)网课知识点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难以转换,这也是从知道到做到的学习阶梯。网课的行动计划和社区营造意识比较弱,学习以后使用时遇到壁垒往往很多人就退缩了,学习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保证。

............

以上三点+其他省略的XXX点有一处共通-太快!


*知识不是有形产品,积累和研发不可缺失。无论是上文举例的BMI,还是上周接触的一家专门做新闻app的初创公司,先积累口碑,完善夯实内容和体系,其结果是你甚至不需要销售,线上营销的长期战略永远都要靠好口碑;

*视频和文章是最容易转化为线上的形式,然而如何留住观众,启发好奇心,创造归属感,单调的形式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已有好的内容,再配上竞争类的游戏,闯关赢徽章,获取阶段证书和社区空间引导小组教练,这些才是锦上添花,留住斯人的心,也留住斯人的身的优质平台;

*学习知识和行为及意识的改变对大部分人来说当中有硕大的鸿沟,不是我迈着小碎步就能够轻松实现的。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照镜子,不仅仅是和专业的老师学,更是相互学,从自身学的过程。

做到这些你就成为了自己的网红,不用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抢爸爸的大腿。

然而,这需要有知识的你慢下来!


——细化你的服务与知识(大而全的我们直接上维基百科即可),

——和你乐于钻研的领域的专家打成一片(选择志同道合者进行分工很重要),

——拥有自己的互动式线上学习平台 (课程小而精,这会帮助积累真正的你的领域感兴趣的粉丝,他们的反馈会对课程的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定期线下沙龙,工作坊和小组教练引导巩固社区并促进学习有效性。

回到标题的问题,信息爆炸时代,厚积薄发模式真的落伍了吗?

并!没!有!

如果你有在千万人一股脑听到枪声就跑50米冲刺,而你却拥有跑马拉松的决心,慢下来,稳着点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爆炸时代,厚积薄发模式真的落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