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阅读随感.2017.2.10.李婧

   

图片发自App

   第五章阐述的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相关理论,许多弗洛伊德的追随者脱离了精神分析学会,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团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他提出了关于自卑和寻求优越之间的关系。一个自卑的人,寻求优越感的愿望就更强烈。但是,过度自卑,就会产生想反的效果,其结果是产生无助感,从而远离挑战。与此同时,阿德勒还从父母对人格发现的影响,对"出生顺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初次读到出生顺序与人格发现联系起来,应该是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这本书引用了阿德勒的观点:头生的儿童会得到父母的过度关注,而被溺爱;中间出生的儿童更积极,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末生的儿童容易自卑。虽然我太赞成关于出生顺序的所有观点,但也提醒了我,对睿小哥不要过于关注,对他的行为也不要过于在乎,当弟弟妹妹到来时,他才不至于有被放弃、被冷落的感觉。或许,不过度关注,他探索、自我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心理学,当我读到他谈到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我不免将之与身边的人与事联系起来。比如,一岁前的婴儿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才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一岁以后,如果父母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从而缺乏自主性;当孩子开始与其他孩子交往,要鼓励孩子主动寻找玩伴;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当孩子获得得当的鼓励、获得成功,这便会激发他们的勤奋感,反之,则是自卑感......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第六章涉及的是新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由于这两天工作安排得满当,今晚才匆匆读完。感受最深的知识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应对焦虑的类型:问题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和回避策略。反观自身,我用得较多的是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选择哪种策略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情境,看哪种策略更能有效的应对压力。当情境不能被改变时,关注情绪的反映可能才是最有效的办法。二是依恋的类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到成人后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的能力。记得早两天的讨论中,主持人用《爸爸去哪儿》里的几个孩子为例组织了讨论,这一讨论,加深了我对这几种关系的理解。安全型的关系使人快乐和自信,在儿时大多不会被分离焦虑困扰,成人后也能较好地与另一半产生信任、依恋的关系。焦虑矛盾型的关系会使孩子离开亲人很焦虑,害怕陌生环境,在与恋人的相处中没有信任感、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回避型的关系则会对亲人疏远、冷漠,成人后较少地与伴侣表露感情和分享亲密...

   读得匆忙,写得也不深入,甚至没有精力回过头来读读,就这样随意地记录,不通顺也好,有错别字也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六章阅读随感.2017.2.10.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