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智识分子》作者万维钢,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这是一本从《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就一直精彩的书。我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精彩的观点。
(图:我的笔记)
一.想不到的偶然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于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不过是偶然而已。比如蒙娜丽莎未必会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画作。蒙娜丽莎当然是很好的一幅画,但是在一百年以前并不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画作。包括达芬奇本人都不认为此画特别出类拔萃,是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包括在博物馆被盗又被找回的经历,使得此画出名了,以至于世人煞有介事地研究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二.选民的大脑究竟想要什么?
美国大选近来闹得风风火火,希拉里和川普到底是谁能够获得选民的支持多一些?他们要想赢得选民的选票就必须知道,选民的大脑到底想要什么?
(1)选民的偏见
在四个方面,选民与经济学家他们的意见完全相反,但不幸的是真理掌握在是只有少数选票的经济学家手中。
第一,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市场相信看不见的手,一般公众很难理解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公众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相对于经济学家,公众普遍认为公司的利润太高。比如汽油涨价,经济学家认为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公众则认为是因为石油公司想赚更多的钱。
第二,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而公众则本能的反感外国,支持本国货。公众总是低估对外贸易的好处,总是认为外国在掠夺本国的就业机会。公众常常强烈相信商业公司把工作转移到国外去是造成本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学家则认为其连次要原因都算不上。
第三,公众过分害怕裁员。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公众态度往往只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而且还是个危险。而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在他生产的产品才能卖出去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更何况允许公司自由裁员未必会降低社会整体就业率,因为只有当公司知道自己有权裁员,它才敢于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雇人。
第四,公众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青少年中有吸毒的,公众就会认为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看到华尔街金融欺诈,公众就会认为整个富裕阶层完全腐败堕落了,整个整个经济体系都没救了。公众对未来生活标准的预期总是比经济学家悲观。基于这种认识,选民往往比经济学家更希望政府干预市场。
政客们不但了解选民的这些偏见还特别善于迎合这些偏见,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竞选活动中,动不动就要提到自己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打击的计划。
(2)大脑喜欢小故事
小故事的重要特点是它能调动人的感情,在一个小故事里,人脑的两个感情区域(一个正面情感,一个是负面情感,在不同区域)被随时激活。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
选民不愿意听专家瞎忽悠,他们喜欢自己做判断,他们做判断的依据就是小故事,所以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
选民最喜欢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哪个候选人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当选。小布什特别喜欢谈论自己年轻时代的酗酒的荒唐行为,就是为了衬托第二个故事,事实证明英雄何止不怕出身太单薄,简直是早年越差越好,奥巴马当奥巴马能当选也和这个故事有关,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黑人的奋斗。当然奥巴马演讲的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华盛顿政客一片黑暗,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来“change”,选民对这两个故事都买账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民主权利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但是依然会出现民主失灵的情况,我们的选民并不是理智的。民主失灵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有一个最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加强教育,希望能给公众提高一点经济学常识。
三.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一百年以前美国福特公司面临着员工素质太差的问题。福特的烦恼在于勾人的世界太差,活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们常常干不了几个月,甚至干不了几天就不来了,实在等没有钱了再回来,流动性往往非常大,而且来了也不好好干。
于是,在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个新政策,他把福特公司的工人,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的两倍多,而且把工作时间从九小时减到八小时,这份工资足够工人稳定的养家糊口了。工人们不但第一次对工厂有了一份感激之情,而且开始珍视自己的工作,他们主动努力工作,生怕被解雇,队伍实现了空前稳定。关键在于,这份远高于市场供求水平的工资使得人们挤破头的想要成为福特的工人,甚至为此引发了一场骚乱,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干个体力活都干不成!
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选拔工人,比如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并不大,他们的作用在于淘汰人,一个有幸进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个没被选中的人之间很可能根本没区别,唯一的问题仅仅在于名额有限。福特公司这一招,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哪怕是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让谁都来干,期望员工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凝聚里并愿意为此支付一个更高的工资,至于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中国过去曾经允许任何略懂医术的人作为“赤脚医生”行医,而现在没有正规医学院学位根本不允许你给人看病。用一个高选入标准和高工资来保证医生工作的稳定性和士气,才是正确做法。
这就需要用一些门槛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这些门槛应该给人公正的感觉,好像得到位置的人真的是靠能力得到的一样,其实往往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多,门槛的作用就是明明他有能力,我们还是因为名额有限,而找个借口淘汰的,这就是为什么据说有的作家评个职称也要考英语。
学历就是最好的门槛。
富人和穷人谁更应该上名校?
对于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能走这条路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所以如果你足够有能力,没有去成复旦大学去了中南大学,并不影响你将来的收入。
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的家庭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这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他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所以如果你来自低收入家庭,不管中南大学的校长多会吹牛,能去复旦大学就千万别去中南大学。
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底差在了哪里呢,可能是社交能力,可能是找工作时来自家庭的直接帮助,也可能是综合素质,比如说想象力。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直们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显然会有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