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孩子对电子产品都迷之喜爱。
因为,那些神奇的东西,能带着他们走进另一个有趣的“虚拟世界”。
据科学研究表明:大脑需要从外界获得持续不断地刺激,通过激活奖赏回路,来使我们获得愉悦感。
“虚拟世界”能够为大脑提供新鲜地刺激,从而使之提高应激和唤醒水平,并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愉快。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朋友们都对电子产品如此痴迷了。
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危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每个家长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都觉得电子产品是自己的救星,因为只要孩子一进入到“虚拟世界”,他们便会瞬间变成乖巧的小天使。
而在我们希望孩子收起专注力,好好学习的时候,他们却无法集中精神。
对此,我们又头疼不已,无计可施。
2
小斌妈妈说,她最近很是苦恼。
小斌的学前班老师说,小斌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专注力很差,希望小斌妈妈找找问题的原因,帮助小斌尽快建立良好的专注力。
可是小斌妈妈分析了很久,却百思不得其解。
眼看小斌与同龄的小朋友差距越来越大,她每天都愁容满面。
后来,我从与小斌妈妈的谈话中得知:她和小斌爸爸开了一家烧烤店,每天营业到很晚,他们到家的时候孩子早就睡着了。
小斌放学后的这段时间,都是奶奶帮忙照看。
老人忙于家务,对孩子疏于管教。
小斌一整晚都在看电视,直到看累了,才会回房间睡觉。
我终于找到了小斌专注力不好的症结所在。
“长时间看电视”会影响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度。
因为他们的大脑,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并适应电视连续快速发送的碎片信息。
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大脑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不堪重负而受损。
最终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导致其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持续下降。
3
甜甜已经满30个月了,可是却只会说单个的字或者简单的词组。
比如:爸爸、妈妈、奶奶、走、开、喝……
甜甜的妈妈很担忧,有时惶恐地问我:“甜甜是不是有语言障碍啊?或者更严重的自闭症?”
直到有一天,我带柒宝去甜甜家里玩,才发现这个问题的秘密。
原来,甜甜的姥姥平日里独自一人带她。
姥姥为了排解一人带娃的孤独和苦闷,每天早上醒来就把电视打开,直到晚上甜甜的父母下班回家,才关闭电视。
电视已经成了甜甜和姥姥日常生活的背景,而孩子长期在一个喧闹、嘈杂的环境中生活,对其语言能力地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平均每天有4小时的“被看电视”时间。
就算他们没有坐下来认真地看电视,也会被其所发出的声音和图像干扰。
一个孩子在未对语言地学习形成系统概念前,就要被迫接受外界高频刺激,这无疑妨碍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健全发展。
4
4岁的壮壮很喜欢看打斗类的动画片,经常背着一把塑料砍刀走天涯。
他逢人就说:“我是来消灭怪兽,拯救世界的。”
有一天,壮壮在幼儿园闯祸了——他把同班小朋友俊俊打伤了。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壮壮看到俊俊在欺负别的小朋友,壮壮认为自己替天行道的时刻到了,于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出重了手啊。
就这样,壮壮的行为引起了老师和俊俊家长的极度不满。
有一项研究发现:60%——90%的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都涉及暴力主题。
而看荧幕暴力的孩子不太可能发展与他人的共情。
在孩子看来,电视中的人物被打中、踢中后依然没事,那么打斗还有什么问题呢?
确实如此,动画片中的暴力只有打斗场景,但并不血腥。
因此孩子会误认为“打斗”并不是残忍的行为,导致了他们对此毫无畏惧和愧疚心理。
长此以往,他们会变成外表木讷而内心暴躁的人。
5
6岁的冬冬是一个体重超过40公斤的小男孩。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零食配动画片,在每晚饭后的休闲时光中舒服地窝在沙发里。
久而久之,他不仅身体超重,还养成了“只有听着电视的声音才能睡着”的不良习惯。
据相关研究表明:“看电视时间的增多与肥胖有直接的关系。”
试想一下,孩子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看电视上,还哪有时间参加运动、阅读书籍、提高社会技能啊。
与此同时,“边看电视边睡觉”的不良习惯,会严重扰乱孩子的睡眠模式。
因为,开电视睡觉会使人产生一种“光压力”,导致大脑无法进入深度睡眠,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并容易使人产生头晕、耳鸣等现象。
因此,关闭电视机,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宁的睡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6
家长要扮演好“审查员”和“监督员”的角色
在孩子与电子产品接触前,我们最好先检察一下。
一旦发现有暴力、色情等其他不适合儿童观看的情节时,就要立即关闭电视、视频,防止这类节目对孩子的伤害。
与此同时,要限制孩子看电视、视频的时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
家长要先养成远离“虚拟世界”的良好习惯
著名主持人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中,那么你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看电视、手机、电脑的时间。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你不得不在家用电脑工作,那么请尽可能地在孩子外出时或者睡觉时,完成你的工作。
家长要把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电视、视频、游戏等“虚拟世界”的产物,正在不断地向孩子输出大众价值观。
如果你在孩子的教育中留下了空白区域,那么这些大众价值观便会趁虚而入,占领孩子们的大脑。
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大脑的生理体积,在学龄期时已经与成年人基本无异。”
因此,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教育经历,影响着他的大脑将会在未来接收什么样的信息。
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孩子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前,把善良、勇敢、坚毅、勤俭、诚实、乐观等美好的品质传递给他们,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发展与他人的共情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行为不恰当的情况发生。
这时,我们不要着急批评他们,“试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教孩子“换位思考”,问问他们:“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会伤心难过吗?”
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感知他人的情绪,从而发展与他人的共情。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陪伴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询问他们对电视节目或游戏的看法。
比如:我们在与孩子一起看《小猪佩奇》时,可以问他:“你觉得佩奇这样做对吗?”
“如果你认为乔治做得不对,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动画片里学到了什么?”等启发式问题。
当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要鼓励他们质疑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可以养成“不全盘接收外界信息”的思维习惯。
这种做法,既能够使孩子们自动摒除那些不良信息,又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之良策。
7
如今,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它们拉近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却阻碍了我们和家人间地交流。
我们经常假装在陪伴孩子,却沉浸在自己编织的“虚拟世界”里。
让陪伴形同虚设,让亲情触不可及。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是引领者,而不是追逐者。
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放下电子产品,带着孩子去拥抱大自然,走出“虚拟世界”陪伴家人去探索新领域,是特别有趣的事情。
而我们的孩子也会通过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实践活动,加深与我们的情感联结,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
愿我们的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不受其干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