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智利的渔岗小镇里看到了一个摊位
后面的长发老头有没有像印第安人 ?
其中这宝剑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开始以为是木质
朋友告诉我不是,是剑鱼鼻子的骨头所制
价格20刀,120元人民币,
我很喜欢,可惜我不代购
但这幅图片吸引了我的注意
因为这个筏子
尤其是白色图片里的筏子
这跟印第安人的航海有关
跟我今天要写的一部1550年前,
印第安人靠着它横渡太平洋的真实电影有关
这部电影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大片里,毫不起眼
叫孤筏重洋
这是个人类已经踏平了地球上大部分土地
没有探险的年代,
我们来看一场1940年的探险电影
在这之前,我们普及一个地理概念
波利尼西亚
波利尼西亚离我们的概念太远了
你要是不是个航海的人,这地名离你很远
它在哪里呢
它是太平洋上的岛群,目前是法属
我第一次知道这地名
是16年我从美国跳上帆船去墨西哥前
那个有船的20来岁美国航海青年跟我提他的计划时提到了这个地名
长途航海人的必备技能
1 会钓鱼
2 能潜水,水肺潜水和自由潜水
3 划船就不说了,看个人爱好,有的船上绑了皮划艇
5 冲浪板,帆板,看个人爱好
4 小的充气动力船必备,因为帆船停在海里,人坐着橡胶艇上岸
所以,能航海的男人
至少,钓鱼和潜水他是会的
其它户外技能,视个人爱好而定
孤筏重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有这么一本书 ,它说的是什么呢
百度这次介绍的很好
海雅达尔是挪威的学者,
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作科学调查时,
综合研究了那里的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的风向、潮流等,
确信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纪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到那里去的
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但一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
理由很简单: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海雅达尔则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为了用事实驳倒对方,他和同伴们筹划资金并克服了种种困难,
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
于1947年4月从秘鲁漂洋西去,
他们驾驶的小木筏,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中,
经历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折磨和惊险,
历时三个多月,横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
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
这次航海,是一次震惊全球的壮举
海雅达尔等人用自己的艰难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判断,
并向人们展示他们忠诚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
《孤筏重洋》中译本约16万字,它用朴素的文字,
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了不起的经历,从而使读者惊心动魄,受到教育
作者海雅达尔在书中先说明他的理论形成经过,
二战结束后,他决定到美国去发表他的理论
面对“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之类的责难,
他决心用自己的实践予以反驳,
而他的想法却被朋友们当作“笑话”,认为他“发疯了”
海雅达尔却认真地开始准备他要做的事
他住进了在纽约的“挪威海员之家”,借以接近海员们,
并和他们研究南太平洋航行中有关情况及木筏漂海的可能性
海员们都认为这件事是危险的,但用这种方式漂海并非没有可能。
此后,在找到了资助人,筹集资金解决经济问题后,
他们动手解决远航前必须办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就是:要仿照印加时代航海人的做法,到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区原始森林中,砍伐九根大筏木(注:一种产于拉丁美洲的珍贵木材,干燥后比软木还轻)来绑扎木筏。
嗣后,经过在大洋中漂流的实践证明,
他们的木筏,因为木材是新砍下来的,树干中的浆汁成为一种饱和物,
阻止了海水渗入,因而避免了木筏的下沉
安第斯山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
那里的人,那时还在砍杀仇人的头颅制成模型出售
到那里去砍伐筏木,除了要和那里的土著打交道外,
还要提防蟒蛇、毒蛇、蝎子、巨蚁、蜥蜴和鳄鱼的侵袭,
此中惊险经历,不言自明
砍了筏木后,他们把木树运出森林,漂到河口,用汽轮拖到秘鲁
随后他们要在利马晋见秘鲁总统,请求总统批准海军部支持他们,
在海军船坞中按古代印第安人木筏式样建造一只大木筏,
从海军军港启程远航
启程前一天,美国等十几个国家驻秘鲁的大使、公使及挪威侨民代表赶来送行,因为大家公认这是在科学领域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
1947年4月28日清晨,由秘鲁海军的拖轮把木筏拖向外海,
随即,木筏进入了亨伯特水流。
亨伯特水流是来自南极的冰冷的巨流,它向北流向秘鲁海岸,转而向西,
在赤道之下奔腾呼啸,横贯大海
这水流湍急部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浪谷与浪峰相差十来英尺
他们两个人一班,在巨浪中轮流值班掌舵。
开始的24小时中,每人掌舵2小时,休息3小时;
以后,体力不济了,改为每班 l小时,休息1.5小时,如此轮流
这样疲惫了30小时,海面才平静了些
以后的二三个月中,经常一连好几天遇到这样的大浪
有一次暴风雨中,浪峰要高出浪谷20至25英尺,
舵手站着掌舵,水没到腰际,人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迎着逆流前进
在漂海的过程中,木筏经常与鲸鱼、海豚、鲨鱼、章鱼、水母、海龟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怪鱼类为伍
章鱼的脚极长,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个角落
这脚,可以置大鲸鱼于死命,也可以在大鲸鱼身上留下可怕伤疤,
所以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柄大刀,准备在夜里被章鱼的脚围住脖子,
把他们从睡袋里拖出去时,砍它的脚
他们还要拿鱼叉在木筏边和残忍贪食的鲨鱼搏斗
夜里,还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来,弄得他们晚上休息时,
经常是浑身湿漉漉的。
过了两个多月,从岸上带来的清水发臭了,不能饮用
到处是水却没有水喝
于是,就破了—些鱼,挤出鱼身的水份当饮料
两位弄电台的伙伴经过艰巨的努力,
终于和世界一些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联系上了,
通过这些爱好者,他们和挪威的哈廉国王及美国国家气象局长,
也有了电报联系
他们虽飘流在大洋之中,全世界仍然和他们紧密相联
在他们启航后的第97天,终于飘流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安格图岛边缘,
但巨浪冲击着礁石,木筏找不到去岛上的进口
结果狂风又把他们吹向大海
在海上又飘流了三天三夜,也就是他们在大海上飘流了整100天的时候,
经过了一场十分险恶的搏斗,木筏终于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靠岸。除了带去的一只鹦鹉死于海上的风暴外,
他们6个人全部平安登陆。
过了几天,附近一个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驾船把他们从荒岛上接走。
经过无线电联系,
法国驻太平洋殖民地总督派船接他们到塔希提岛首府帕皮提,
挪威政府又派巨轮到帕皮提接他们。
为科学而进行的一场艰险、雄壮的海上旅程,终于胜利结束
以上复述的情节,难免挂一漏万,但就是从这样极简略的复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当时有一些国家推荐此书作为青少年课外必读书的意图何在。
我以为,实际上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种高尚的情操,提倡一种理想,
提倡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健康的理想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许多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他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当然也不相同;
但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国家在教育上却还有不少一脉相通之处,
有不少共同点
这共同点有许多适用于我们,过去我们对这方面注意得太少了
不是说要爱科学吗?那就要全身心地去爱它,
要有理想,要准备为科学上的真理献出一切
当然,不是鼓励所有青少年为了证明一种理论,都要用生命去冒险
要提倡的是:在这种壮举背后体现出的一种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
一种为维护真理在必要时不怕栖牲一切的气概和精神。
不是说要从小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吗
怎样克服困难呢7你就看这几位科学家的所作所为。
不是说要提倡办事认真、负责吗?
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
怎样认真呢?这就是!
不是提倡考虑问题要仔细缜密吗?
这也就是!他们的缜密十分具体,
缜密到木筏上用的木材不能用旧的,而要用新砍伐的,
连这样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只有这样缜密地去办事,才保证了他们最终的胜利。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共同点”,
所有这些,在各种类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的“德育”中,不是都可以适用吗?
理想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如今,理想的光芒在我国新一代青少年中渐趋暗淡,
此中原因错综复杂,非本文所能详细论及。
但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也当作应试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
实是导致青少年理想丧失的原因之一
许多学校中的所谓德育,就是要你去背诵一些条条框框准备应付各种考试,
包括升学考试,因为条条框框就是一切
至于如何在一些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操,
培养他们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规范,
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优秀的人,
而不是成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鼠目寸光、“实利”第一的庸夫和小人,
恐怕就考虑得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有这样去做
从许多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对《孤筏重洋》一书所持的态度,
我想,应该对我国学校的德育问题,提供了某些启发。
百度说的好好啊 ,可惜不能点赞
电影里,
出版商说他们不可能从秘鲁去波利尼亚,因为他们没有船
但他们有筏子 ,学者坚定的回答,
于是这个挪威的青年学者,科学家,知识分子就开始疯了
他是不是户外运动员,或者户外运动爱好者我不知道,
但是他开始疯了
1940年,防水的goretex还没出来吧,
1940年,他要拿筏子横渡太平洋
疯了
他要用行动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波利尼西亚人是从南美过去的,靠着一支印加人的筏子
而不是书里的权威论断,从亚洲过去
挑战权威
还好是20 世纪
要是搁伽利略的年代,你还没下海就被烧死了吧
时代进步了
现在谁要来这样一趟远征,这叫壮举
不说民族英雄,也是壮举
但在当时
他们都以为他疯了
要造船,还得招同伴
这不就是组敢死队吗
电影里,他找到第一个愿意和他一起航行的人的时候
学者说,没人能救得了我?
除了你那个理论,船长 ,他的同伴说
这时,他已经不是学者了
他变成了船长
人有了,没钱
这学者,哦,不船长,还真能来事
连秘鲁总统都找上了
这下资金有了,连后勤都有了
电影里,笑喷了,果真是没有goretex的年代
他们都穿西装航海
但一想也对,他们就是要一切还原印地安人的样子
影片结束的时候,
我想到了一本书,书中讨论这样的命题,
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
或者说,为什么世界的格局是这个样子
从15世纪,文艺复兴为欧洲解放了思想
随之而来的地理大发现
航海时代的开启,
哥伦布航海到美洲以为是印度,
那个时候,世界格局就变了
换句话说,世界已经变天了
书里说,为什么是欧洲人殖民美洲,非洲
而不是反过来
欧洲属于海洋文明,
相对的是大陆文明
海洋文明天生具有外向性,
没整好就成了侵略殖民
整好了是探险精神
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帖子,请大家先看这部电影
不然不知道我在写啥
有个划艇的哥们说,看过这部电影
我请他谈感受
他说,没啥感受,就是佩服洋人追逐理想的二劲,不惜拿命去赌
首先,这场探险不属于赌博
书里写了,他们做了最精细的准备
但依然有着很大可能有去无回
我想说的是,大航海时代在15,16世纪
那时西班牙的船队也是两眼抹黑,就出海了
当然有有去无回的可能,而且可能很大,
要发现新大陆,发现财富
结果到了美洲以为发现的是印度
1940年的挪威学者仍然有这股劲头
这种海洋民族性格的开拓性
整好了是探险
整不好就是征服
时至今日
全球各地的背包客里面,欧洲人,尤其是西欧的德国,法国,西班牙人
仍然占了大多数
全球的探险活动里,大家可以看看队员组成
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他们的价值观
要去最偏远的地方到此一游,是他们想做的,
后来,慢慢出现的亚洲人面孔一开始是日本人,韩国人
然后有了台湾人
现在,也开始有了大陆的面孔,
在极限户外领域
我们更是觉得老外不要命
不要命只是表象
谁不怕死呢
那么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是这种海洋民族性格骨子里的外向,挑战,开拓,
不往深了说,说深了扎人
我就问一句,杨柳松那个拍成电影了吗?
同时,这也是我偶尔抓住一个华人背包客的欣喜
你们可以理解吧
一个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必然是具有探险精神的
人也同理
影片结尾
康提基号抵达波利尼西亚时,
托尔读了丽芙提前写给他的信“你会用尽余生追逐日落,这就是你,我深爱的托尔。我最爱你的地方,也是让我们分离的原因。”
这时的画面镜头组接是托尔拿着信看着大西洋的日落,丽芙站在家门口的山坡上,
回头望着落山的夕阳。
画外无声胜有声,如同那一片即将沉下的红红落日,余味无限延伸!
这趟远洋航行更改变了6位船员的人生,
本特爱上了波利尼西亚并在此定居;
埃里克爱上了航行,在船上住了11年;
托斯坦爱上了探险生活;
克努特爱上了这艘木筏,并创立康提基号博物馆;
赫尔曼从卖冰箱的变成了渔业大使;
托尔.海尔达尔将此行写成了书,发行70多种语言,
把他们的冒险探索精神传递到世界角落。
挑战权威,挑战自然,挑战自己,勇于冒险,坚定探索,不忘初心,
开启人生的航道,追逐那片美丽的日落!
摘自一篇介绍
有人就要说了,为了探险,被离婚了值得不值得?
我想把这个议题作为下一个文章来写吧
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或者发我消息
再来几张渔港的图片吧
直接生吃海鲜,拿柠檬调味
这么多鸟,我问了一句朋友,能吃吗
他说,吃鱼
我说,不,我的意思是我们能吃这鸟嘛
他说,我们没吃过,不知道诶
我就想问,你们这鸟多成灾了吗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什么丹麦螃蟹成灾
澳洲小龙虾泛滥成灾,当地人不知怎么灭
于是我国吃货强烈要求当地开放免签,组团去灭
分分钟吃它个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