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去妖魔化,还原真相

王安石:去妖魔化,还原真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着也是闲着,从书柜里扯出一本《宋史》,倚床而读。不拘那一回目,只是胡乱的翻到一页:宋英宗心有不甘的撒手人寰,不足二十岁的宋神宗被匆匆推上了皇位,此处便扯出个大人物来,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本上的诗句,时人多少有几分印象。每每忆起,直觉幽香扑鼻,回味良久。脑海里留下的,该是一位着素袍旧衫的精瘦男人,独坐梅花树下,或品茶,或抚琴。

这是我眼里的王安石,我以为其他人与我一样,仰慕的该是这样一位清风霁月的清雅男子。然事实与我的想象出入颇多。只因他还有一个身份,宋朝政坛曾经搅动风云,颇具争议的政治家。记得曾有人对他嗤之以鼻,似乎在嫌弃一只弹不走的跳蚤,或臭虫。其他人也多数觉得王安石是一位气量狭小,固执倔强的老头儿。

今日,恰读到王安石变法,不免多留意了一些。然每读一页,胸中的气闷便增上一重。蔡东藩书里讲,“洛川知县李师中,他在王安石任鄞州知县时,就说王安石眼白过多,貌似王敦,他日必定扰乱天下。”读至此,哭笑不得,所有的气闷也随之云散。这部书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读史吐槽笔记。林语堂这样的大师都不时闹些小脾气,只因过度钟爱苏东坡,在《苏东坡传》中,将王安石贬的一文不值。这种历史演义就更无须与之过分的计较。

然而,真实的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又是怎样?千年过去,所有的真实早已被风吹散。后人也只能根据残留的支言片语勉强推断一二。且容我斗胆从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为王安石辩护一二。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银钱,治国更是如此。王安石变法的最核心,就是替国库多筹银钱。当皇帝头一年冬天,按照惯例,宋神宗该去南郊举办祭天大典。司马光劝谏皇帝,大典过后不要向从前一样给大臣发红包了,理由是国库已经没钱了。作为刚上任的新君,即使囊中羞涩,也不能丢了脸面。

王安石适时提出一套国家理财的理念,也就是后世“臭名昭著”的青苗法,市易法等。这些经济改革的核心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其中“青苗法”的精髓就是国家银行取代民间高利贷,“市易法”则是国家通过贱买贵卖,防止商人投机倒把,平抑物价,颇有些劫富济贫的侠义之道。然而因为政策设计的天然缺陷,部分政策成为了滋生权力寻租,官员腐败的温床。故而遭到反对派的口诛笔伐;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卷土重来,彻底推翻新法,王安石等变革派从此被正史钉入了耻辱柱,颇有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之愿望。然而,事实却是,宋神宗时期国库之充盈足够国家未来二十年正常开支。富国强兵,王安石已经完成了一半。

王安石变法的另一个焦灼点,就是军事改革。外患年年,是有宋一朝最突出的特点。而恰此时,出现了一位身份卑微的军事奇才。一篇《平戎策》引发了一场“断西夏右臂”的开荒之旅。王韶凭借该策论,赢得了宋神宗的青眼,更收获了王安石这位伯乐的倾力相助。王安石为了确保王韶能够一展拳脚,不被掣肘,强权且果断的做了两件事情,其一,撤掉反对王韶主张的内外大臣,秦凤经略使李师中,窦舜等纷纷落马,空缺的官职全部换上自己人。其二,强行提升王韶的官职。进王韶为太子中允,授秘书省著作郎,差充秦凤路经略安抚司管勾公事,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公事。简单点说,就是与西夏接壤那一块地皮,完全由王韶接管,他就是当地的土王爷,无人有能力与其叫板。可以说,没有王安石,就没有未来的民族英雄王韶。

此处,没有从军事改革的具体措施着眼,而是尝试选取熙河之战,这枚有宋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篇章,来讴歌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成就。王韶不负神宗和王安石的冀望,出师熙河“六年之间,卒韶河,湟,洮,岷,宕,叠等州,拓地三千七百里,降服诸羌七十万一千余,可谓战绩辉煌。”王安石和王韶合力构筑用以钳制西夏的西部屏障,被后来执政的保守派拱手相送,让后人只余唏嘘感叹。

可惜,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事操劳终生的政治家、改革家,却被当世、及后世唾弃千年。晚清民国时,国家脊梁梁启超忍不住痛心为之讴歌“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

当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回到江宁。正值隆冬,雪花纷飞,几株梅花树下,心灰意冷的老者倚树而坐,“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暗香,你可嗅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安石:去妖魔化,还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