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王朝记·血(四)

(续三)

原著:幽明


对于马背民族女真人来说,只有一件事情够得上大挫败。打仗输了。不仅是输,还是输得很惨、输得很难看。女真老英雄纵横沙场一辈子没吃过这么大的败仗,而且还是败在一个小他二十多岁的后辈手上,大大的耻辱。这个后辈么,同样鼎鼎大名:袁崇焕,时任大明帝国山东按察使③兼宁前道尹④,领兵镇守山海关外二百余里的辽西宁远城。

宁远,就是今天辽宁兴城市,占据东北入山海关的咽喉位置,号称辽西走廊,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但是与沈阳、辽阳、铁岭等名城一比,不过乃一缺兵少粮的弹丸小城。宁远大战之前,袁崇焕一介文官领武职,压根没亲自上阵打过仗,女真人以前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无名小卒,身经百战、横行天下的努尔哈赤更没理由把这纸上谈兵的书生小子放在眼里。

而袁崇焕呢,没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女真鞑子以为他是纸糊的。袁崇焕“低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装出来的,可是装得很像。一向把明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趾高气扬的女真人,这回被袁崇焕“软蛋”的形象蒙了,彻底上了当。

所以,努尔哈赤准备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代价了。当他举倾国之力兵临宁远城下时,横祸由天到地织成密集的“网”朝女真人轰然夹击——“迎接”女真人的,是遍布城下的庞大地雷阵和红夷大炮。惊天爆炸声中,土石飞扬、火光冲天,女真的人和马被猛烈的炮火炸上了天空,很多人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炸得粉身碎骨。而明朝守军坚城不出,女真人连他们的面都没见着。

宁远之战以女真铁骑惨败退去、明军大胜而告捷。12万大军被区区2万明军轰得人仰马翻,书生袁崇焕靠的是红夷大炮为他杀出无数条血路,而努尔哈赤由于轻敌,也因为没有知彼知己,犯下兵家之大忌,完全不了解红夷大炮的威力。据说这种进口货射程两公里,一炮发出,即开出一条血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武器,其威力远远超出冷兵器时代英雄努尔哈赤的想象。

超出努尔哈赤想象的尚有另一件事。最初他担心的是袁崇焕被打败后率残部逃回山海关,这个担心有一个前提:他自信满满,拿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攻下宁远,压根没料到自己会被打败。所以也压根没想到自己会中炮受重伤。

历史绘画《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受炮伤,官方清史只字不提,老爷子乃大金国战神,这种丢脸糗事怎能传布开来被后世子孙耻笑?可野史传闻颇为言之凿凿,似非空穴来风。根据当时状况推断,可以断定他真受伤,伤得还不轻。女真倾国之兵志在不得山海关不罢休,却在宁远惨败后就急急撤退回沈阳,当时情况极为仓促,黑还率队护送老父汗先退,3个兄长各率其所部连夜退往沈阳,连派往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菊花岛)的蒙古部队和女真八旗一部都来不及通知,觉华岛的部队听说主力部队撤退后,也在有所斩获的情况下急速北撤。如果不是军队内部发生了非常变故,不会在倾国之兵力的情况下如此草草收兵,由此判断,这个变故一定与最高统帅有关。而且宁远大败后半年多,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显示他确实受重伤,最终被日益严重的伤势联手旧有病痛耗尽了生命。

女真英雄、被后人尊为清太祖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袁崇焕手上毁了一世英名,晚节不保,1626年隐入了历史深处。临终前他忿懑不安,连连追问自己“是不是不再明察国事?”“我的儿子是否能继承我的遗志?”……甚至怀疑大臣们能否继续效忠国家。疑虑重重,表明大金国也是暗伏危机,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老天却不肯再给他时间去匡正。努尔哈赤死时68岁,算不上高寿,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书生,他仍然会奋战沙场……女真人为此誓与袁崇焕不共戴天。

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新时代,由此慢慢拉开序幕。而这个女人,确切地说,一个女孩,当宁远城外杀声震天恐怖的一幕幕轮番上演时,她正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沈阳宫中,端坐于烛光下埋头苦读一种比女真文还要难懂的文字,教授她这种文字的人,因年幼不能随父兄从征,不知同胞惨败父汗受伤,时而翻阅明朝邸报⑤深思,时而向她苦读的背影深深望上一眼。他叫她福晋,她叫他贝勒爷。私下里,他叫她嫂子,她叫他十四弟。若人们传说他们曾牵手,我也愿意相信。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小说-王朝记·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