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清幽淡雅的呈色、丰富多彩的图绘装饰及其所承载的独特的社会审美观与文化,这也是其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瓷器之一的要素。在中国陶瓷历史中,青花瓷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两朝,经过元明清的鼎盛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也确立了其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_第1张图片
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青花原料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其纹饰丰富多彩,明净素雅,颇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且永不退色,既有实用性又极具艺术观赏性。故古代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用作日用瓷,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青花瓷在古代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宋代登上了第一座高峰,所有的陶瓷体系都是各领风骚。但元青花的出现与骤然兴起,改变了宋代所建立的含蓄的美学观,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特点,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元青花的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_第2张图片

鱼藻纹是古代陶瓷装饰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鱼藻”一词始于《诗经》一书。古代鱼藻纹出现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颂古讽今,二是表达吉祥。不同的社会背景赋予鱼藻纹不同的文化含义。鱼藻纹所产生的情趣使人们淡忘了它最初的颂古讽今的一面,而反应更多的是一种大自然的意韵。鱼藻纹是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陶瓷上的鱼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宋代已初具雏形,元代景德镇青花鱼藻纹已相当成功,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两尾游鱼之间布满水草、浮萍,虽无水纹,但用水草的漂浮拂示水的流动,是一副生动的鱼藻图。明清官窑瓷器的鱼藻纹里面常见画鲭、鲅、鲤、鳜4种鱼(谐音“清白廉洁”)。


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_第3张图片

此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花口、折沿、浅腹、圈足,白釉莹润,青花淡雅。盘外壁装饰缠枝莲花,口沿绘海水波涛,盘心中央圆形绘鱼藻纹,间以缠枝莲花纹为饰,水草轻摇,水流潺潺,青萍漂浮,游鱼穿梭其间,一幅灵动变化的池塘景色。绘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象征意义,鱼是道教吉祥物,象征自由自在。并且“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此盘构图典雅,釉彩明净,绘画精美,层次丰富,盘心绘双鱼,并衬以漂动的水草,形态写实灵动,神态温怡自然,甚为独特难得。盘折腰处配以缠枝莲,折沿处配之海水波涛纹,使整个盘面既生动又不失庄重典雅,此盘青花发色清亮,构图完整,是一件典型而罕见的元青花上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花鱼藻纹花口折沿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