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真的应该先就业吗?

毕业后真的应该先就业吗?_第1张图片
文/一井

01

大学期间,我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创业,经历了传统及互联网行业多个领域的洗礼,最终一个浪都没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抱着接触未知的好奇心去尝试一些事,甚至只要自己认为有趣好玩,可以不计回报地执行,而到大学临近结束时,我却由于惰性和自由散漫的幻觉迟迟没有开始就业。

那会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先就业,再择业”,不知道辅导员和相关老师除了学校就业率这一KPI的推动,是否真心认为应届毕业生应该先就业,至少我对这个看法不能完全认同。

所以任凭他们软硬皆施,我也只是表面附和,在所谓的“最后期限”上交了一份自由职业登记表。

02

并不是说“先就业,再择业”是错误的,但它一定不是普适的,关键在于个人内心的定位和外部条件的约束。

如果你是一个愿意折腾、享受折腾的人,自然没必要火急火燎地投入到一份自己不清不楚的行业中,但如果你认为婚姻和家庭是毕业后的主要任务,安定求稳就会是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又是一个金三银四,有不少学弟学妹甚至是毕业一两年的朋友来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推荐,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他们不问我某个具体工作的需求、机会,而是让我提供尽可能多的职位让他们选。

首先我也不是猎头,没有足够多的空缺岗位让他们去填,仅仅是帮忙打听而已,即便真的猎头也对应届生不感冒,其次是他们非常迷茫,在求职这个问题上毫无方向感,我相信他们如果在超出心理预期的截止时间还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就必然会随便挑一个自己无感的工作,在长期压抑后或继续隐忍、或跳出来重新选择行业,这才是风险最高的选择。

我不反对试错,对的道路一定是走了很多岔路之后才找到的,一蹴而就实属少数,你也不可能确定会中奖之后才去买彩票,确定会跟对方结婚才开始恋爱。我所反对的是你在外界干扰的磁场中作出顺从的决定,自始至终你都没有为自己把过脉。

所以在跟他们交流时,我不断地问他们最初的动机,以及隐藏在内心似乎触不可及的目标,总算有人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听从别人让他做的事。

03

择业不代表你就会守着这份工作一辈子,在当下这个更替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换六七家公司、四五份职业甚至两三个配偶。

换句话说,择业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与心境下做出一个能代表心声的选择而已,但这至少包含了你个人的思考,能够提供一个你去验证自我的机会,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特性、天赋、偏好等等,然后不断修正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力点,而先就业未必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比如毕业时,父母可能期望你能留在自己的三四线小城市,有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也方便他们为你物色相亲对象。结果你干了一两年之后,还是选择去了一二线城市,地域和行业的切换,意味着你所积累的资源回归于零,机会成本极高。而那些一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的同学可能已经落户了,不断出台的限制性政策也将成为你的阻碍,如果你在一开始就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损失。

人们在追寻自己真实想法和目标的时候,总会受到抑制性的干扰,比如明明对自己的专业无感,况且由于态度不积极导致学艺不精,却非要用“不做这行就白学了”的借口拒绝其它的可能性。

就像当年高考结束后舍不得填报录取线明显低于自己成绩的学校,而要去选择刚刚跨过分数线的某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即便前者才是你真正向往的。

04

如果你不是想要毕业后就稳稳着陆的人,也不着急谈婚论嫁,也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济压力,我建议你从一开始就保持择业的意识,如果想不出来,也可以尝试把这个阶段作为gap year去体验长期旅行、做义工等等。

之前写过关于求职的文章,提到要选择坐标、选择行业、选择平台、选择岗位,这样的选择路径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倘若迫于种种压力先胡乱就业了,就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认知,保持敏锐的洞察,知道自己为何在这,了解自己应该去哪。在机会出现时趁早行动,避免在无法产出自身价值的岗位上持续加码,加得越多,越难抽身。

毕业后你会发现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比想象的更低,第一份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无非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能够给予一种仪式感,重要的是时刻发现最真实的内心,作出更好的选择,靠近我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后真的应该先就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