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想让自己“死”在26岁。

文/屹耳

我还不想让自己“死”在26岁。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上周末,下雨天。

我去见了一个老朋友,我们相识8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个在城北,一个在城南,平均一个季度见一次,不常联系,但是属于那种能“聊得来”的朋友。

她住在火车站附近,我到达火车站穿过地下通道的时候她正好打电话给我,向远处一望,一个身着蓝外套,撑着一把淡粉色伞的她正好进入我的视线,俩人相视一笑,便和她一起折回她的住处。

本想着见面不易,出去逛逛街,但外面的雨一直淅沥沥下着,没有要停的意思,索性就在家唠嗑吧。

01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A同学在毕业后考公务员失利,之后进入一家小公司做起了文秘的工作,平时闲散时间多,偶而找我朋友逛逛街,听说今年年初还买了房,男方全款买下且房产证上只写了女方的名字,准备今年国庆节结婚。

B同学前不久刚从北京回来,北漂了两年,总感觉那个城市离自己很遥远,无论怎么拼命都还是感到寂寞,于是在上周痛下决心回到老家的小县城,开始相亲,也开始张罗着结婚的事情。

C同学刚毕业那年研究生一战失败,在同学们纷纷投入找工作的洪流中毅然决然选择了二战,今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去某中学当教师,转战又在各种考试中经过层层面试得到了一个“铁饭碗”的offer,在薪资及地域方面来回纠结。

朋友在和我谈论这些的时候,眼神里的无奈比兴奋多。

仿佛我们这个年龄,除了这些再无别的话题可谈论了,好在我们都还未踏入婚姻这道门,不然话题比这要更深入的多。

02 想要回炉重造,却总感觉为时已晚。

我朋友大我两岁,目前在某大型银行做文职类工作,属编外人员,据她和我描述,这份工作十分清闲,但是没有晋升空间,人在这种职场环境中就形同“温水煮青蛙”,但想要真正跳出来却又少了些勇气。

安逸久了,想要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就会瞻前顾后,要是下一份工作还不如这个怎么办,要是下一份工作压力太大又怎么办,思来想去就会告诉自己“先在这里工作着,再等等吧。”

于是就在这样的不断自我慰藉和催眠中看似赢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其实是丢了大好前程。

她说,前几天去一家单位尝试面试了一下,结果灰溜溜地又回来了。我问为什么,她提及面试官的一句话:你这个年龄,一般情况下该结婚的也都结婚了,没有结婚的肯定还在社会上打拼,但凡真正有点本领的人也该在所在的领域有一方天地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唯一的出路就是回炉重造,重新学习一门在哪都不怕失业的技能。

我再三肯定这是一家培训机构讲话的套路,却不能否认对方话里面含有的几分道理。

尴尬的年龄,尴尬的出路。

她说,其实应该没有人真正讨厌学习一些新领域的东西,问题不在不愿意去学习和尝试,问题在于学习这些东西所付出的成本。

这个成本就是时间和金钱。辞掉一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领域去学习,除了时间,学习期间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房租、生活费、社交等都是需要靠金钱来维系的。

所以,她说,综合考虑之后,还是没有毅力辞职。

03 只有尝试去改变,人生才有另一种可能。

我在听完她的诉说之后,觉得不无道理。

但是,和更长远的未来比起来,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困难。

既然在工作中的上升空间微乎其微,那就更是需要改变了。

我们每个人手机里都关注着很多的公众号,学习成本变得越来越小了,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确实是想掌握一门技能,系统学习很有必要,知识付费也越来越盛行,线上的微课各个行业的都有,比起线下的培训费用更低,时间也更自由。

在和她谈论了这些之后,我希望她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并勇敢地迈出一步。

04 为什么说我还不想让自己“死”在26岁。

三年前,我大学毕业,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是职业规划,唯一的想法就是“先就业再择业”,在实习的时候自己就找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觉得终于能养活自己了,毕业之后就一直待着这里,没想到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公司也慢慢壮大了起来,从刚开始只做公众号,到后来公司创办商城,现在软件开发成了重头戏。三年来,自己做了很多杂活,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却不系统,渐渐意识到,一家创业公司可以随着改革变迁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一个人再转变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转行。

我深感自己的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目前的工作停滞不前,无法体会到上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所以,深思熟虑之后,在26岁这一年,准备辞去人生第一份从事了三年的工作,去往更大的城市,去自己一直向往的领域,学习更多的知识。

走出去,尝试了,把格局打开,一定会是柳暗花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还不想让自己“死”在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