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影帝

中国没有影帝_第1张图片

1982年,香港人梁家辉到北京拍《垂帘听政》,这是一部以圆明园事件为原型的电影,讲慈禧太后的故事。

在此前,梁家辉最远只到过广东,他觉得北京城很大。“有一天晚上大雪,北京长安街就好像一个飞机跑道一样,我骑着自行车沿着长安街一直到英雄纪念碑,拐个弯到英雄纪念碑,回头一看,白的有一条黑线,那就是我自行车的单车线。”

用梁家辉自己的话说:“从一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人,突然之间见识到整个祖国河山。慢慢开始形成现在心目中我所谓的国家观念。”因此,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爱国者,想要摆脱殖民地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在那个时候,香港电影人来内地还是挺稀罕的。《垂帘听政》的女主角刘晓庆只能吃馒头加黑咸菜。梁家辉他们开饭时,每人一辆餐车,鸡鸭鱼肉俱全,把刘晓庆给气哭了,还闹过罢演。这部片子在两岸三地引起了轰动,26岁的梁家辉成了最年轻的金像奖影帝。后来,这个影帝他又拿了三次。

中国没有影帝_第2张图片

《垂帘听政》能火,和当年中国人正在勃发的民族情绪有很大关系。导演坚持实景拍摄,故宫、长安街、天坛都去了,新天新地新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刚经历十年劫难的人民,看到这么一部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文艺作品,头脑里一定是有风暴的。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肯定是不遑多让的现实主义大国,这一点,后来成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曾感慨:“现实的引力太大了。”可事实上,吃饱饭的人民却在之后一头扎进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纸堆,《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这样的戏码经久不衰,只能说,中国人家国心太重,影帝爱讲情怀,小老百姓爱吃瓜。

借古喻今是史学家常用的笔法,被陡然借鉴到影视创作中,就像是一壶勾兑出来的孬酒,浇不了现实的块垒。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的主创曾提及,这部剧的核心主题是告诉观众做大事不容易。文艺工作者替帝王喊累,这明显不是什么真问题。

听说影视行业都喜欢彼此称呼“老师”,这实际上是个陋习,只要代入这个角色,就会一本正经,大开大合,喜欢搞大制作、大型剧集,而且热衷于讲大道理,教育人。很多讲中国故事的影视剧败就败在这个“大”字上,大到看不见个人,大到看不见细节。

作为第一批北上的香港电影人,梁家辉的个人选择也撞上时代进程。当年香港电影市场是台湾人话事,坚持在大陆拍戏的梁家辉被封杀了好几年,他一度靠摆地摊维生。结婚时连买戒指的钱都没有,也没有摆酒席。

可时代进程总会变,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再度崛起的梁家辉叱咤影坛,影帝拿到手软。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上淘金的香港影星犹如过江之鲫。没人会记得,梁家辉的成名作是一部在内地拍的真实故事改编作品。

年近花甲的梁家辉可能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事业的起步的地方,他正在成为烂片风向标。

前几天,耗资7.5亿的史诗级东方奇幻电影《阿修罗》宣布撤档,上映三天票房只有区区4700万。而梁家辉的上一部大制作《封神传奇》,豆瓣评分只有2.9,投资5个亿。

可见就是四度影帝也敌不过这个“大”字,你说奇幻不奇幻。

梁家辉的中国故事,和同为港星刘德华刚好互为镜鉴。

梁家辉在金像奖一再封帝时,刘德华却屡试不第,文章憎命达啊。两个人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第10期艺员训练班的同学。刘德华很快大红大紫,成为影视歌三栖的天王巨星,金像奖提名了无数次,却拿不到奖项。

可以说,当年刘德华就是金像奖的小李子。

直到2000年刘德华凭《暗战》封帝,当时媒体的形容说,面对台下梁家辉、梁朝伟等一帮老资格,他甚至有些紧张。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到21世纪就过去了,优秀的电影人都投奔了北京。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梁家辉有先见之明。刘德华也很早就开始在内地活动,投资有才华的年轻人,宁浩这些今天大名鼎鼎的影视人,早期发迹作品都曾有刘天王的参与。

除此之外,刘德华也积极提携香港的年轻影视人,以行业大佬的身份为港片保留火种。《暗战》、《无间道》大热之后,作为“港片中坚”的警匪片江河日下,刘德华和一众香港电影人也在努力发掘的新的题材。

2012年,由刘德华、叶德娴主演,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上映,该片横扫金马奖、金像奖等各大颁奖礼,为刘天王连添两座影帝奖杯,叶德娴甚至还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我的女性朋友们纷纷表示,爱上了这个51岁的老男人,就像她们的妈妈在二十多岁的年纪爱刘德华一样。

刘德华在电影里饰演一个电影人,将自己的老佣人桃姐送进了养老机构。在这部电影里,完全看不见刘德华的帅气,却被更彻底的温情所打动。等到荧幕灯暗,观众们已经泪流满面。

《桃姐》改编自嘉禾电影公司制片人李恩霖的真实故事,他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监制。桃姐原是李家女佣,目不识丁,一辈子勤勤恳恳服务,照顾李家五代人。

中国没有影帝_第3张图片

直到2003年桃姐突然中风,半身不遂。从医院回来后,她主动提出,要搬到老人院去住。这时,换成了李恩霖学着去照顾桃姐,推轮椅陪她上街,喂她吃饭。李恩霖说:“我从婴儿开始,由桃姐照顾,后来换我照顾她,就像人生循环。”

这样一个文艺得要死的主仆情故事,背后是描述的是香港老龄化的困境,传达出深沉的人文关怀。借助良好的口碑,这部电影也在内地斩获了近7000万的票房,超过了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战马》。

很多影评人说这部电影,刘德华、叶德娴奉上了“十分准确”的表演,人生已过半途的天王,将剧本里的小细节一个个还原出来,积少成多,最后打动了所有人。

《桃姐》的成功,恰好是刘德华做到了“小”,从小处抵达真实。讲好一个人的故事,也就讲好了大众的故事,这一点,《桃姐》作为经典影片实至名归。

有了《桃姐》的成功经验,刘德华开始了在真实故事改编领域一系列尝试,艺术片、商业片均有涉猎。这一次,刘天王选择了北上内地。

香港商业电影最成功的案例,多数都是警匪片,如果能将警匪片模式平移到内地,打开局面也会更容易。真实故事改编被称为“人间剧场”,小制作上手快成本可控,但商业空间有限,要赚钱,当然还是要做类型片。

刘德华后来说,港式警匪片有一个缺憾,就是真实感差了些。虽然很多片子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艺人很少能够看到丰富的案件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

在盛产故事的内地,刘天王很快就有了收获。

演员吴若甫曾是内地电视剧饰演刑警的专业户,然而,2004年2月他却在三里屯豹豪酒吧门口,被三名冒充警察的人截住。在确认对方掏出的手枪是真枪后,他被塞进一辆车内,绑架至京郊的一间平房。

案发17个小时后,吴若甫被警方解救出来,绑匪集体落网,主犯还被判处死刑。绑架案的消息轰动全国,吴若甫却就此淡出了影视圈。遭受心理创伤的吴,拒绝了各路影视公司上门沟通改编电影的请求。

导演丁晟凭借契而不舍的诚意,在几年后终于打动了吴若甫,还确认将由其出演当年解救自己的刑警。唯独这个当事人“吾先生”谁来演,悬而未决。

据主创们事后回忆说,刘德华和丁晟只聊了一次,当即决定出演被绑架的“吾先生”。刘德华是香港人,不仅符合“当红明星”的预设,将绑架对象改成警匪片里的香港明星,观众从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毕竟,太写实了不好。

刘天王自然不在乎这些细节,在片场,他主动提出要“绑匪”用电线勒自己,真勒,以便增强真实感。结果,经验不足的“绑匪”将他勒得青筋暴起、眼球充血,舌头都吐了出来。拍完之后,不住咳嗽的天王说,不行可以再来一条。

老艺术家的修养,绝非今天鲜肉粉们一句“你知道XXX有多努力么”可比的。要知道,这一年刘天王已经55岁了。

在《解救吾先生》之前,电影从来没有如此戏剧过。当年救人的刑警在拍摄现场回溯了救人的一幕,告诉现场的特警应该怎样站位,真实情况下怎样冲锋,还叮嘱吴若甫如何控制对手,“对方拿枪的话,应该怎样把枪口压下来再制服”。

最后,吴若甫冲了进去,救出了刘德华扮演的“自己”。过去和现在,艺术创作和真实就这么一下子碰到了一起。

《解救吾先生》不是内地第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然而,云集了刘德华、刘烨、王千源三大影帝的阵容,以及1.95亿的高票房,还是给小鲜肉和网文风霸屏的影视业扎了一针。

在豆瓣上,贡献了内地警匪片第一个悍匪形象的《解救吾先生》,以7.8分的评分,力压此前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创业题材电影《中国合伙人》,核心还是一个,真实。

从香港到内地,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的萌芽持续在冒头,天命之年的刘德华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他在这个中间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

就在拍《解救吾先生》的前半年,刘德华还拍了一部充满了诚意的《失孤》。这是一部讲述拐卖儿童的电影,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在儿子丢后,开启了长达14年的寻子之路。

中国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拐卖,从来没有公开数据,有人说每年1万,有人说7万。看央视《等着你》节目的收视率,就可以知道被拐儿童是个庞大的数字。无数家庭,因为丢失孩子陷入无尽痛苦。

这部电影里,刘德华骑着一辆摩托车走遍了中国的十几个省,最终也没有找到孩子。满面风霜的中年男人,骑行在弧形的公路上,佝偻又孤单的身影,是最令人震撼的父亲形象之一。父亲没有找到儿子,所以要继续上路。这个故事成功和失败,都在于这个更接近真实的情景安排。

《失孤》戳中了中国人的痛点,却并没有引起太大涟漪,刘德华凭借自己的演绎,斩获华表奖。只是电影运气不太好,没能找到一个足够牛逼的故事。相比之下,早半年上映的《亲爱的》是更幸运的,这部同题作品,取得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亲爱的》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原型,几乎都不需要太大改编。江苏农妇高永侠辛辛苦苦抚育了一名小男孩,视如己出,结果被男孩的亲生母亲找上门来,才知道这是丈夫生前在深圳偷拐回来的。另一方面,男孩的亲生母亲苦苦寻找了四年、也恨了四年,真的见了高永侠这“人贩子”,却恨不起来。

这是一部情与法剧烈冲突的伦理剧,饰演父亲的黄渤和演人贩子之妻赵薇说出的同一句台词:“记住别给孩子吃桃子,过敏”,会让观众感到人性的复杂和共通。

中国没有影帝_第4张图片

从《亲爱的》到《滚蛋吧,肿瘤君》,过去十年,上映了数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还没有砸过招牌的,毕竟有真实原型在那里,创作时更有底。从刘德华和黄渤创作的同类型角色,也会让观众看到人,同样的人有不同的痛苦欢乐。

争论刘德华和黄渤谁演的父亲更好,已没有意义,但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就已经让人感到开心。

当然,这些作品相比于好莱坞的《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至暗时刻》,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韩国的《杀人回忆》、《熔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但影视行业的优秀从业者们一直在追赶中。

我们在这些故事里,看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中国人。刘德华的背后,是一失子的父亲,是一个需要赡养老人的中年男人,是一个被绑架的受害人。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个人。

人的困境,相当一部分都是社会带来的,就是所谓生老病死。在生活困境里不能抽身的人,永远是电影核心的主题。在宏大叙事的间隙,真实故事找到叙述个人故事的空间。

真实故事改编是自带枷锁的作品,除了题材的真实限制,限制还来源于政策。虽然文艺创作靠的是想象力,却无往不在现实的枷锁中。

不少人会说的一句话是,很多国家都有电影作品改变社会和政策,而我们却有很多改变电影的政策。电影的魅力在这个时代,远不止光影的美感,一个趋势是,电影正在成为超级媒体,来展现社会生活的核心议题。

在历史题材泛滥、家庭婆媳剧扎堆、穿越网文爆改风潮后,大家对许多花俏的故事失去了兴趣。

时间进展到2018年,事情慢慢起了变化。

你们或许知道我要说什么。《阿修罗》砸了,《我不是药神》火了。一个轮回,当年梁家辉心心念念的“讲好中国故事”,换成了内地电影人来作答。

《我不是药神》即将到达30亿票房的时候,总理下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专家们说,这在中国极为罕见。

这也是“小”的力量,真实的力量。以小搏大,文艺作品与政府良性互动,促成社会议题的推进。个人的真实的叙事,不仅值得观看,也值得被讲述。因为一个人的故事就是所有人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的监制宁浩,和刘德华的关系非同寻常。但要在这部电影里找一个像刘德华的角色,还是非徐峥莫属,虽然颜值上没什么可比性。

与刘德华早期的电影生涯相似,专注于喜剧类型片的徐峥,被认为离艺术远了一点。虽然拍出了一堆好电影,他还没拿到过任何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而这一次,这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作为主演和监制,将这个故事表达得很克制,居然让中国人看着这么一个悲惨故事,又哭又笑。

“大众对这样的中国故事是饥渴的。”徐峥说,当面对一个好故事的时候,你可以不用考虑要不要把它做成一个卖座电影,你就顺着这个故事来就好了。

说这句话的徐峥很像2012年的刘德华。他值得一个影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没有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