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

小篆第16天,写“登于绎山”: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登:原意是双手捧着祭祀器皿登上祭台,因此用于表示自下而上的动作。谷物从田中收上场也被称为登,丰收之年曰“丰登”,收成不好曰“不登”。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面相反方向的两个“止”表示两只脚,因为“止”本义就是“趾”,但下面的两只手在小篆里被简化了,真好,我实在不会画“三齿叉”。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于:如果查普通字典,会看到“于”的繁体字是“於”,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於”还有其他两个读音;在清末民初小学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没有“于”、只有“於”,解释是“古‘乌’字,经传与‘于’字通”;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查《书法字典》却在自甲骨文以来若干字形中均是“于”。最后还是万能的百度百科稍稍解答了我的疑问(以下一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于”是“於”的部分简体字(但《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只有大多数网站已规定部分简化,《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简化时只能应用于“于”的部分意思——介词,例如“关于”、“属于”。同时“于”也是一个姓氏,但不同于“於”姓。常见于文言文中。

我曾经见过关于“玉兔”说法的考证,和“於”字有关:

《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 wū tú ]”,“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不但自称为虎,而且喜欢将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对几乎所有尊崇的神灵都称为虎神,将月神也称为虎神,用其土语说即“於菟”。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於菟”了。而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可见,玉兔就是月神嫦娥。

3、4、绎山,所有解释均是“即峄山”,位于现在的山东济宁邹县。因与泰山东西相对,孔子称之为“东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不知道是它本来的名字叫“峄山”、李斯写了别字,还是后人写了别字,反正现在的碑帖叫“峄山碑”。

2018年6月26日,周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峄山碑》第16天:登于绎山)